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情感依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pdf全文

发布时间:2016-10-29 16:55

  本文关键词:精神家园、情感依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学术研究 年第 期 2007 9 精神家园、情感依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侯小丰 摘 要 精神家园是对生活意义和生命归宿的一种文化认同。马克思哲学能否给予我们一种精神家园般的 [ ] 感觉?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 “情感依恋”如何遮蔽了马克思的真精神?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完 成传统文化的接续和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轨?通过以上追问,文章提出摆脱哲学研究中的 “情感依恋”,凸显 思想主体,是我们保持民族自性、构建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话语的关键。 关键词 精神家园 情感依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B27 A 1000-7326 2007 09-0054-05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 种家园之感。[1]P157 所谓家园,其实就是由文化认同所引发的精神上的归属感、思想上的一致性和思维上 的一贯性;在文化认知上表现为对作为民族文化之根的思想传统、精神理念、文化习俗乃至生活方式的认 同、尊崇和追随。哲学对 “精神家园”垦殖与构筑的目的,就在于能使现实中的我们随时能找到 “回家” 的感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百年历程,已经使它在当代社会展现自身意义的过程中,打上了独特的中国 身份标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辉煌成就是这标识的表征。问题是,马克思哲学能否给予我们一种精神家园 般的感觉,如同古希腊哲学之于黑格尔 一 “家园”的物像结构可以表现为独特的地理环境、血缘关系等可以物化的物质具像。 “精神家园”则有 所区别,它也可能以固有的地缘、亲缘为基础,但更主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培植起来的文明和文化的血脉 关系。 “精神家园”


  本文关键词:精神家园、情感依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7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57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2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