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伊德现象学技术哲学思想探析
本文关键词:解读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1年
唐·伊德现象学技术哲学思想探析
赵振兴
【摘要】:随着近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哲学家们纷纷把目光转向科学技术。我国的哲学工作者们也在积极探索和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们将目光又转向了技术哲学,我国的哲学工作者也在对技术哲学进行本体论和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进行研究。但是由于我国对科学哲学,尤其是技术哲学的研究是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状态,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大多数的研究只是进行基础层面的介绍和探索。这与我国哲学界和外国哲学界交流较少不无关系。对国外新思想的介绍和研究还比较少。唐·伊德作为美国当代的技术哲学家,但是国内对其研究还是比较少的。笔者认为对其思想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或者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唐·伊德(Don Ihde,1934—)是美国当代的著名哲学家,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对技术哲学和现象学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在当代的科学技术哲学界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共出版编辑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这其中主要有《技术与实践》、《实验现象学》、《技术与生活世界》、《工具实在论: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技术哲学引论》等著作。他的研究范围包含了技术哲学和现象学,国内有学者将其理论称之为后现象学,也有人根据其理论将现象学与技术哲学相结合的特点,将其理论称之为现象学技术哲学。 伊德的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有现象学和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伊德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受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等现象学思想家的影响。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伊德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伊德在早期就关注现象学,他也承认自己在早期是一个现象学家。伊德能够把实用主义与现象学结合起来,这也与其生活的环境也是大有关系的。伊德作为一名美国哲学家,美国本身就是实用主义思想的发源地,美国的思想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正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传统,为伊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 从伊德的现象学技术哲学思想发展历程上来看,他所做的第一步就是将实用主义与现象学相结合,从实用主义进入到现象学。在这之后,伊德又重新从这种实用主义的现象学进入到后现象学的领域。最终,通过经验主义转向完成其自己的哲学体系。 伊德的现象学技术哲学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技术现象学、工具实在论、技术文化观和虚拟空间与体现现象学。伊德的技术现象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类与技术之间基本关系。伊德认为,在人类与技术之间存在着四种基本关系,分别为体现关系、解释学关系、背景关系和他者关系。伊德通过对这四种关系的探究,确立了工具在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中所起的居间调节功能。伊德的工具实在论所关注的就是技术的体现,伊德认为技术在之前的年代是被忽视的,人们在思想层面不注重研究技术,但是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观察自己的生活世界时逐渐开始意识到技术不应该被思想所忽略。伊德想以仪器或工具来作为将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连接起来的一个界面。这样,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限将会模糊,并最终融合到一起。影像技术是伊德技术文化观的核心,影像技术与解释学关系联系紧密。伊德的技术文化观表明文化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技术的转移表现出工具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具有一种适应性,存在着一种张力。虚拟空间又被称作赛博空间,这是伴随着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新出现的一个领域,并且伊德的哲学也对其报以极大的关切,并从中得出新的观点。 伊德的思想对整个西方哲学,尤其是技术哲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推动了技术哲学的新发展,推动技术哲学发生经验主义转向,把研究的重点转向日常生活,看待技术不能够仅仅从形而上的层面进行,我们也应当从形而下的层面对其进行关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N0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雪;任玲;陈亚楠;;从唐·伊德的技术现象学透视教育技术中的人—机关系[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年01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观法;杜威的生产性实用主义技术哲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郭贵春;从现象论到工具实在论─西方技术哲学发展的一个趋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3 陈凡,曹继东;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伊代技术现象学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5期
4 舒红跃;;现象学技术哲学及其发展趋势[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1期
5 张来举;在“生活世界”里反思技术的意义──伊德技术哲学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07期
6 吴国林;;后现象学及其进展——唐·伊德技术现象学述评[J];哲学动态;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倪梁康;;现象学的方法特征——关于现象学与人类学、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李云飞;;先验还原与现象学的世界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肖德生;;胡塞尔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确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张成岗;;理解“技术实践”——基于科学、技术的划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李云飞;;从纯粹自我到习性自我——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引导动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阎国忠;;从生态学到哲学与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曹继东;;工具实在论学派述评[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4 倪钢;;基于隐喻理解的生态学的技术结构理论[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吴虹;;和谐社会视域下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追问[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肖峰;;信息时代与技术观的转型[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凡;李泽清;;论技术教育的三重特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甄媛圆;奥林匹克运动中技术异化问题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马旭;网络舆论的伦理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罡;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超;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10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秀琪;;对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一些问题的刍议[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12期
2 陈凡,曹继东;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伊代技术现象学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5期
3 张来举;在“生活世界”里反思技术的意义──伊德技术哲学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曹观法;杜威的生产性实用主义技术哲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郭贵春;从现象论到工具实在论─西方技术哲学发展的一个趋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3 吴国林;;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现象的相遇[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5期
4 张来举;在“生活世界”里反思技术的意义──伊德技术哲学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宏秀;杨庆峰;;技术哲学视野中的物之研究——读《物何为:对技术、行动体和设计的哲学反思》[J];哲学分析;2011年02期
2 周丽昀;杨庆峰;;第13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综述[J];哲学动态;2011年01期
3 陈凡,曹继东;解读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J];哲学研究;2004年06期
4 高亮华;技术时代的哲学反思──“第八届全国技术哲学研讨会”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01期
5 波塞尔 ,刘则渊 ,李文潮 ,吴晓江;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与广义哲学——中德学者关于技术与哲学的对话(中)[J];世界科学;2003年02期
6 夏保华;技术哲学研究之我见[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7 新铭;;《分析的技术哲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年01期
8 陈昌曙,陈红兵,陈文化,张华夏,张志林,乔瑞金,高亮华,赵建军,毛萍,牟焕森,刘则渊,肖巍,肖峰,曾国屏,郇庆治,范冬萍,黄锫坚,李正风,胡淑晶,彭纪南,钟书华,王蒲生,邓波,邬焜,王大洲,杨耀武,魏江,王涌,章琰,刘友金;哲学与社会科学中的“技术转向”——“第八届全国技术哲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06期
9 韩连庆;技术哲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1期
10 赵大宇,邢广桥;当前科技哲学研究需要深入反思的若干问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咏梅;;中国技术哲学的实践传统及其当代意义——纪念《从“积木式机床”看机床内部的矛盾运动规律》发表50周年[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夏保华;;重构技术哲学的“学科共识”——德克斯及其《发明哲学》[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戚本芬;;技术的解释与估价[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4 万长松;陈凡;;苏俄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陈凡;庞丹;王健;;实用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哲学——实用主义与技术哲学国际会议述评[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6 赵芬妮;胡锡安;;从古代技术特点探求技术哲学本质[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肖显静;;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看生态技术的确立[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黄丽华;;机器——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 读马克思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陈文化;;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技术还是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2001年
10 陈凡;;解读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Peter Kroes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潘恩荣 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何自英;[N];科技日报;2000年
3 刘晓君 茅炫;[N];光明日报;2004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计海庆;[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赵晖;[N];光明日报;2005年
6 何立松;[N];学习时报;2005年
7 刘丹;[N];光明日报;2004年
8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吴晓江;[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 王平 综合编译;[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钦文;[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向阳;走向澄明之境—技术哲学视阈中的技术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卫才胜;技术的政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曹继东;现象学的技术哲学[D];东北大学;2005年
4 张秀武;技术设计的哲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5 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东北大学;2006年
6 孙浔;走向技术民主和文化多元[D];复旦大学;2008年
7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的界面移动及模式选择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8 李永红;技术认识论探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曾鹰;技术文化意义的合理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10 王国豫;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建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振兴;唐·伊德现象学技术哲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丁雪;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3 未晓霞;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夏凡;技术现象学语境下的人—技术—世界关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5 罗斌;痛苦的炼金术——论技术在实践中的可能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廖彦凯;米切姆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对技术创新的解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引;技术哲学视野下的苏联工业化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8 邵艳梅;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徐世民;社会技术哲学视域下的制度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徐世民;社会技术哲学视域下的制度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解读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3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03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