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善的视角解读朱熹的理欲观
发布时间:2021-07-01 14:14
朱熹理欲观是历来学者争论最为剧烈的部分,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角度对朱熹的理欲观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本文力图从至善的角度来观照朱熹的理欲观。这个视角的提出是以下面几个方面为基础的:第一、朱熹理欲观及其特点;第二、至善视角下的朱熹理欲观;第三、朱熹理欲观的影响和评价。以上三个基础同样构成了本文的三个部分,下面分别简述之:第一部分,朱熹的理欲观及其特点。在这一部分中,首先论述朱熹理欲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指出朱熹理欲观的提出具有时代特性。其次论述朱熹对传统理欲观的继承和发展,强调朱熹的理欲观实质上是对传统儒家理欲观的继承和创新,这一儒家传统就是崇理抑欲,即对理的崇扬,而在对待欲的方面总是持有一种谨慎的理性态度,概括说就是具有一种重理轻欲的倾向。这个传统可以通过对从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以至二程等儒家的理欲观点的分析,得出儒家一脉相承的传统理欲观。最后,通过上述的梳理进一步论述朱熹的理欲观及其特点,指出朱熹正是站在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理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理欲观。第二部分,至善视角下的朱熹理欲观。这一部分分为两个基本点来论述,一是梳理后世对朱熹理欲观的论争,二是...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朱熹的理欲观及其特点
1.1 朱熹理欲观的时代背景
1.2 朱熹对传统理欲观的继承和发展
1.2.1 朱熹之前的儒家理欲观
1.2.2 儒家传统理欲观的基本倾向
1.3 朱熹的理欲观及其特点
1.3.1 朱熹的理欲观
1.3.2 朱熹理欲观的特点
第2 章 至善视角下的朱熹理欲观
2.1 后世对朱熹理欲观的论争
2.1.1 陆王心学对朱熹理欲观的继承
2.1.2 王夫之对朱熹理欲观的批判和发展
2.1.3 戴震对朱熹理欲观的曲解
2.1.4 五四以后对朱熹理欲观的非理性定性
2.2 至善视角的提出
2.3 朱熹理欲观的至善性
第3 章 朱熹理欲观的影响和评价
3.1 朱熹理欲观的影响
3.2 朱熹理欲观的评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理”与“人欲”[J]. 游进. 理论月刊. 2006(S1)
[2]中国传统“理欲之争”及其当代价值[J]. 赵惜群.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3]试析朱熹的“理”“欲”观[J]. 蔡贞明.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4(04)
[4]朱熹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思考[J]. 李士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
[5]“存天理,灭人欲”探源[J]. 陶有浩. 宜宾学院学报. 2002(02)
[6]浅论朱熹的理欲观及其现实教育意义[J]. 陈长根. 南平师专学报. 1998(03)
本文编号:3259289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朱熹的理欲观及其特点
1.1 朱熹理欲观的时代背景
1.2 朱熹对传统理欲观的继承和发展
1.2.1 朱熹之前的儒家理欲观
1.2.2 儒家传统理欲观的基本倾向
1.3 朱熹的理欲观及其特点
1.3.1 朱熹的理欲观
1.3.2 朱熹理欲观的特点
第2 章 至善视角下的朱熹理欲观
2.1 后世对朱熹理欲观的论争
2.1.1 陆王心学对朱熹理欲观的继承
2.1.2 王夫之对朱熹理欲观的批判和发展
2.1.3 戴震对朱熹理欲观的曲解
2.1.4 五四以后对朱熹理欲观的非理性定性
2.2 至善视角的提出
2.3 朱熹理欲观的至善性
第3 章 朱熹理欲观的影响和评价
3.1 朱熹理欲观的影响
3.2 朱熹理欲观的评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理”与“人欲”[J]. 游进. 理论月刊. 2006(S1)
[2]中国传统“理欲之争”及其当代价值[J]. 赵惜群.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3]试析朱熹的“理”“欲”观[J]. 蔡贞明.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4(04)
[4]朱熹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思考[J]. 李士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
[5]“存天理,灭人欲”探源[J]. 陶有浩. 宜宾学院学报. 2002(02)
[6]浅论朱熹的理欲观及其现实教育意义[J]. 陈长根. 南平师专学报. 1998(03)
本文编号:3259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59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