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从国家向市民社会的复归——黑格尔哲学视野下的《论犹太人问题》

发布时间:2024-07-07 02:17
  早期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二分、特殊性和普遍性对举的分析框架,认为市民社会代表了人的特殊性——利己性和孤立性,而国家体现了人的普遍性——类存在和共同性存在。鉴于早期马克思的立场是批判特殊性而褒扬普遍性,在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他理应选择国家而放弃市民社会。可是,马克思选择了市民社会而放弃了国家。要想解释马克思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选择,需要留意马克思关于"普遍性只有以特殊性为中介才能实现自身"的论点。根据这一论点,国家中的人是抽象的、虚构的公民,缺乏能够发展出现实普遍性的特殊性因素,国家因而只能表现出抽象的、虚构的普遍性;与国家不同,市民社会中的人(市民)虽然是消极特殊性的体现,即利己性的、孤立性的存在,但同时亦是积极特殊性的体现,即直接的、感性的存在,具备开出真正普遍性的潜能。因此,正是由于看到市民社会暗含了国家所缺乏的,但对发展真正的普遍性又极为关键的积极特殊性,早期马克思才从国家转向了市民社会。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特殊性与市民社会批判
    (一)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分
    (二) 作为利己性和孤立性的特殊性
        1. 利己性———市民社会下的人的特殊性首先表现为利己性。
        2. 孤立性———市民社会下的人的特殊性除了表现为利己性外, 还同时体现为孤立性, 孤立性强调
        的重心在于个体与他人, 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分离与对立。
二、抽象普遍性与国家的问题
    (一) 国家的两面性:普遍性与抽象性
    (二) 国家的抽象性:目的与手段之倒置
    (三) 国家的抽象性:公民的虚构性
三、积极特殊性与市民社会的胜出
    (一) 作为直接存在和感性存在的特殊性
        1. 直接存在———在马克思那里, 与“直接存在”相对的是“人为存在” (künstliche Existenz, artifi-
        cial existence) 。
        2. 感性存在———为了阐明何谓感性存在, 有必要先行阐明与感性存在相对的理性存在。
    (二) 普遍性只有通过特殊性才能实现自身 (1)
四、结语



本文编号:4002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02997.html

上一篇:休谟与康德的认识论之比较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a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