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通识教育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本文关键词:从高校通识教育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从高校通识教育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李 瑛
近年来,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新生除了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之外,部分省市还尝试增加了对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的考察。随着这方面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有望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飞跃。笔者试从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角度来认识在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新生中增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要性。
一、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折射出高中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欠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动也更加频繁。高等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培养在一个专门领域从事专门职业或专门岗位的一般专业人才,它对专业的包容性将更大。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切实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近年来,世界许多先进国家纷纷在高等学校中推广和实施通识教育。我国于1995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1998年进入全面推广阶段。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相应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加大了文理渗透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力度。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拿出一至两年的时间,为在校理工科学生开设基本的、必需的人文必修课程,为在校文科学生开设基本的、必需的自然科学必修课程,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以一定的通识教育来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价值结构等,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从而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通识”一词,在英语里有全面、全体、广泛、总和、综合之意;在汉语中有广泛知道、全面了解、综合分析等含义。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国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教育阶段知识和素养上的缺失。这种缺失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对单一,注重的是学术和专业,强调的是专业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它们培养的更多的是狭隘的“专门人才”。与之相适应,高等学校对新生的选拔是以严格的高考成绩为惟一标准,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科目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大学专业分科的需求,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科目组合,大体都是文科和理科组合两种大方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甚至在高中阶段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教学。虽然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全面的,但客观上学生对文理科知识的学习,无论是精力还是时间上都有很大的差异。高等教育学科的过度分化是中学教育目标发生偏离的重要因素。
二是高中毕业会考地位和功能的弱化。针对高中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的学生严重偏科的不良状况,1985年,国家开始在部分省市的普通高中开展高中毕业会考试点,199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其目的在于端正中学的办学目的,监督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达到国家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学业水平程度,立足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促进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实践证明,实施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对于深化高中教育改革、普遍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自2000年国家将高中毕业会考的统筹决策权力下放到省市,部分省市又将决策权下放到市、县直至中学后,会考作为水平认证的标准被降低,部分考点的考风不正,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降低。由于对高中毕业会考的重视不够,高考仍是高中学校和学生追求的惟一目标,部分省市高中毕业会考开始逐步流于形式,丧失了其最初的基本功能,甚至最后被取消。高中毕业会考地位和功能的弱化使学生偏科现象愈演愈烈,导致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不健全。
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和高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日益加快,传统的以注重知识培养的教育质量观已转变为包括知识和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高等教育的全面素质教育要求高中教育的全面素质基础。
1.高考不能对承担“双重任务”的高中教育以完全导向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按高等学校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选拔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科研能力、符合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需要的高中毕业生。虽然,高等学校对新生的质量要求通过高考选拔标准的制定予以体现,并藉此给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一种动力或推力,但高考毕竟是大规模的、高利害的、难度比较高的选拔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性向,其命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覆盖高中课程的所有内容。也就是说高考在发挥选拔作用的同时,又给予了高中教育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它不能对承担“双重任务”(升学和就业)的高中教育以完全的导向。要使高中教育成为一个完整有效的系统,即保证高中教育的质量和任务的完成,必须将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中教育评价体系和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体系。
2.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具有高考所不可替代的功能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面向全体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达标性考试,其内容涵盖了普通高中课程的八个学习领域的全部科目,是评价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状况的完整体系。建立并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有利于促进普通高中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普通高中的均衡发展;有利于保证学生在主要通过模块修习方式完成高中学业的情况下,及时复习、整理、贯通所学科目的基本学习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保持普通高中毕业证书的社会服务功能,能够适应社会对高中学生毕业资格的确认;有利于引导社会和家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有利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坚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独立的评价标准和特有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和学校,是教育行政部门把握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是保证学生具备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措施,是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和高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只有担负起推进高中新课程全面实施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责任,才能保证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也才能为高等学校全面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
2008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要在高考成绩基础上逐步增加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的考察。一些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要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在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人才方面,进一步探索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选拔办法;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要进一步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可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学校组织的考试成绩相结合作为录取依据。”可见,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飞跃已成为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当然,不能说坚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就能解决或替代大学的通识教育,但我们坚信,构建高等学校招生多元化评价模式,坚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有利于促进学生文理科知识的均衡发展以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同时,也必将大大降低高校通识教育的压力。
本文关键词:从高校通识教育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3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13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