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读到深处,“感”自从中来——浅析文本阅读深度解读对感受力培养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12-24 13:26

  本文关键词:读到深处,“感”自从中来——浅析文本阅读深度解读对感受力培养的作用 出处:《职业》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感受力 文本阅读 深度解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现实中许多学生往往忽视了文本的丰富性,导致审美的感性内涵未能彰显。本文以深度阅读为抓手,尝试从"解出语文元素""探求意趣之处""寻找兴趣激发"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去发现深度解读文本之路径,进而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培养自身的感受力。
【作者单位】: 宁波第二技师学院;
【分类号】:G633.3
【正文快照】: “感受力”,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它是个体增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纽中,仍然保持家中的整洁干净。《合欢树》中提到母亲在作者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会给自己做花裙子,爱 带,是人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和儿子逗趣,以及当史铁生双腿瘫痪母亲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阳芳;;旨在培养学生表达力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年03期

2 蔡伟;;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02期

3 王祥连;;对深度解读的解读[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年03期

4 孙文学;;渐行渐远渐无穷——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系统拓展[J];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34期

5 任品;;让读与悟成为阅读教学的灵魂——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6 杨永清;;学生的感受力与语文教学[J];考试(教研版);2009年10期

7 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明川;;重谈“双基”:基于语文课程“形式性”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11期

2 郭治;;读到深处,“感”自从中来——浅析文本阅读深度解读对感受力培养的作用[J];职业;2017年11期

3 熊明川;;基于“形式-内容”认识框架的语文课程性质再论[J];教学与管理;2017年10期

4 张桂玲;;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J];读天下;2016年24期

5 袁明祥;;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年23期

6 李凯怡;;学文用题 画龙点睛——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从题入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J];课外语文;2016年16期

7 王冬梅;;高中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6年22期

8 陆艳华;;追求“合力”效应改进语文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6年15期

9 张达红;;语文学科培养思辨力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陶研;2015年Z1期

10 向思颖;;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J];好家长;2015年4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潘涌;;积极语用:撬转中国母语教育范式的哲学支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2 潘涌;;积极语用教育观与阅读教学本质新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07期

3 屠兴勇;杨百寅;;“知识整体理论”及其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蔡伟;;走向“文感”:后“语感”时代语文教学的出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2期

5 王怡文;;阅读场:让阅读成为精神享受[J];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01期

6 饶杰腾;发达国家母语教学的核心理念[J];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思丁;;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文学感受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上);2010年11期

2 朱宏;;感受力在写生中的作用[J];美术观察;2012年05期

3 阎苹;感受力与听读说写[J];学科教育;1989年02期

4 陈和西;;谈学生色彩感受力的培养[J];云梦学刊;1992年02期

5 邱安昌;;感受力:内宇宙的活性力[J];写作;1995年07期

6 刘正国;论艺术家的艺术感受力[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7 赵建军;论审美感受力及其美育实施途径[J];青海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8 韩洪;;浅谈小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4年01期

9 盖冠英 ,冯惠敏;美术教学中由感受力到创新力的递进[J];黑河教育;2005年01期

10 王宜振;;要培养生活的感受力[J];小学生之友;2006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贾卫东;;写作教学中选材指导的优化策略[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2 林平;;论以音乐课提升学生灵魂素质[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玉中;;新课标视野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心理建构[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平;读沙戈[N];甘肃日报;2004年

2 李玉红;音乐教学“与众不同”[N];伊犁日报(汉);2010年

3 付颖;孩子的语言感受力是怎样消失的[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作者 左明 安徽电影制片厂;谈影视肖像个性化造型的魅力[N];安徽经济报;2001年

5 耿占春;经济交换与意见交换[N];经济观察报;2010年

6 洁宇;一位普通母亲的感言 母爱的力量[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永城双桥郭楼小学 郭旭邻;引导学生敢于质疑[N];商丘日报;2005年

8 本报评论员;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9 郸城县实验中学 许瑞红;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N];周口日报;2008年

10 张淑琼;提高幼儿音乐感受力的有效途径[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翠莲;词语对感受力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2 张锦;济慈诗学—消极感受力范畴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唐姝景;通向审美解放之路—苏珊·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许诚;论约翰·济慈的“消极感受力”[D];浙江大学;2012年

5 李会芳;庄子与济慈:“物化”论与“客体感受力”[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苏琳;浅议风景油画创作中感受力与表现形式的平衡性[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28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328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a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