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美国高中教育改革现状及其对我国教改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10-19 08:31

  本文关键词:美国高中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高中作为联接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使命,因此备受大家关注,不容分说地被推到了改革的风口浪尖。时至今日,美国的高中教育改革已经经历了好几拨浪潮,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意义的如“生活适应教育”(20世纪30~40年代)、“英才教育”(20世纪50~60年代)、“生计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及20世纪80年代“回归基础”活动等[1].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美国社会在高中教育改革上逐步取得显着成就。反观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教育改革便一直强调“深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等重要文件的颁布都说明了国家对教育改革的重视,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高中教育改革却一直没有实质成效,始终是小修小补,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牢笼。这值得我们深思,而美国近一个世纪的探索成果恰好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一、美国高中教育改革现状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曲折探索与批判改革,美国在高中教育改革上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一)确立“升学,就业和全人”的三维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美国,高中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分类各异的。

  英格利斯(A.Inglis)在《中等教育原理》中论述了美国中等教育的3大目标:(1)社会公民目标,是学生将来成为民主社会的一个良好成员;(2)经济职业目标,使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良好生产者;(3)个人修养目标,使学生充分发展自己健全的人格。美国政府教育相关部门于1913年颁布并实施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中,提出了全美境内的教育改革工作的核心目标:具有良好的道德感、能够对空暇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良好的承担公民职责、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成为优秀的家庭成员、有相应的职业技能。还有伍德罗·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所确立的四大目标等。将这些目标综合起来分析,不外乎就是强调“升学,就业和全人”这三个维度。他们注重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和成长的作用,强调每个高中青年都能够在今后成为独立的社会“良民”,同时也强调他们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成为行业里的精英。这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考虑到了学生做为“社会人”的需求,是值得赞许的目标培养观点。综上所述,美国高中的培养目标就是一个“升学、就业和全人”的三维目标,要求学生能为以后的深造、就业和自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学有所用。

  (二)改善传统的高中学制结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学习选择

  在新的环境下,美国社会认为高中毕业证书不仅仅是学生花费时间在课堂上的一个证明,而是必须成为通向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工作的通行证[2].因此要改善传统的高中学制结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美国学制的设置是多样化的,不同地区依据经济状况发展的不同选择的学制也不同。其中普遍实行的是四年一贯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有人发现这种“课堂时间累积”的四年制高中,对学生后继的学习也并没有起到大的帮助作用,于是纽约市曼彻斯特高中对此进行了改革实践:学生在就学期间可用3-5年时间,根据自身的爱好和职业规划来合理的完成高中学学习任务[3].这种形式是用四年时间完成5年的学习内容,也就是利用高中时间去学习更多大学的知识。同时美国高中在此项改革基础上实行学分制,通过这种制度来进行学生分流,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美国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除此之外,针对美国大学就业率高而入学率低的问题,美国以学生高中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就业意愿为基础,将进一步对毕业方向进行了划分:大学准备类、技术准备类、普通类。选择的方向不同就会有着不同的课程完成要求。其中,准备类课程在核心课程的要求上,明显高于其他类课程,在选择的过程中,学生要对不同院校对高中课程的要求以及高中阶段学分情况的要求做出综合性的考虑。技术准备类课程的教学工作采用了大规模的实践教学模式,按照课程对学生进行分组,而不同分组的学生除了文化基础课基本相同之外,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则根据自己的组别自行选择。客观上来说,这种课程的划分方式,主要目的是将高中后的的技术教育计划有效地和高中最后两年的课程结合起来,把技术教育和生活实践之间的隔阂打破,最大限度地提升技术教学的效果[4].其中想就业的学生,则会利用学校提供的以服务和工作为基础的机会进行实践学习,例如有些学校就为学生提供了每天两小时的工厂见习安排[3].最后是普通类,它就和一般的高中课程无异了。总而言之,美国各高中都努力提供各种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以实现学生顺利合理的分流。还需要强调的是,美国还通过国家政策来建立更加严格、合理的学业标准和评价标准,让中学生们有机会去读、写和思考那些重要的问题,并且要求中学生内化这样一种观念---什么是高质量的工作和为什么这些工作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同时激发学生追求高质量工作的兴趣,从而去完善自己[5].

  (三)建立P-16委员会,增强高中与中学后教育的连续性

  美国通过调查得出数据,在美国获得的学历越高,收入也会越高,即就业会比较理想。而现状是:面对中学后教育体系的变化,能顺利完成严格的高中学习的仅有44%的学生。这样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获得好工作的机会就很飘渺,因此美国政府尤其强调,如果要真正实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就必须鼓励教育政策上的创新,要改革教育入学权。针对学生要求在缺乏学术准备的情况下继续接受教育,美国委员给出的方案是:在美国的所有州都建立P-16委员会,以此为基础来为广大美国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途径并为其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3].目前在美国大约已经有18个州建立了K-16或P-16委员会。已建立的K-16或P-16体系的主要特点有:形成了教学和学习间的合作,弥补了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的缝隙;加强了从学前教育到中学后教育每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联系;改革考试体系,将熟练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结合。另外美国认为前13年的教育教学(从幼儿园到12年级)都要为以后的就业和生活做准备,,还在文件中要求:在21世纪后,所有的美国高中毕业生都要再额外接受 两年的正规教育 和 一 些 方 面 的 培训[2].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帮助更多高中生顺利进入大学,也有利于减轻高中这一教育阶段的负担与压力,让学生实现学习上的完美过渡。其实质就是加强高中与中学后教育的联系,并有利于实现高中教育的职能。

  (四)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美国在经历了长期的高中改革实践后,实行的经典课程模式是选课制和学分制。学业的完成和掌握技能是美国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根本出发点,他们的高中教育实际上是为今后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和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基础性教育。上世纪初期,学分制就已经在美国初中、高中教育中广泛存在,同时也对选课制度的广泛推广做出了明确规定。而选课制度采用了“必修+选修+计划”的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美国教育管理部门随后颁布了《大学学术准备:学生应该知道且能够去做》绿皮书,认为学生在大学就读的条件是要拥有基础学历,学习基础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经过几年的发展,最终确定以全美州长协会以及州教育官员理事会联合编订的课程标准为蓝本。另外,美国高中开设的选修课程不胜枚举,具有代表性的有AP课程、IB课程、DE课程[6].以AP课程为例:AP课程主要是为高中生提供大学预设课程,它由大学教师委员会和有经验的AP课程老师来设计。有些AP教师还会加入专业发展工作室进修,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经验。同时大量数据表明,高中选修AP课程有利于高中生在大学期间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7].另外还提供了以学生个人喜好为基础的职业课程或生活课程,例如新泽西海洋技术高中就常把学生安置在海上或船上进行实习作业,而纽约散德斯贸易和技术高中则是定期安排修习自动化供热和制冷专业的学生到现场实习[4].但是美国选修课程并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的,而是由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学生家长、老师的要求综合确定的。

  综合来看,这样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科和学生的现实需要紧密相连。

  二、我国现行高中教育改革概况

  我国历经了20多年的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很多实质性的顽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分数至上,升学第一”的教育目标

  在我国高中,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办学者还是学生家长,对一个学校是否高质的评判标准都是看其升学率。我国国内很多地方政府都对高中校园建设工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肯定,并将高中生毕业升学指标化对待,这就导致了在学校出现的“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尽管我国开展了历时长久的素质教育改革,但教育工作者认为素质高低是无法直接衡量的,分数才是最基本的量化指标。于是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分数,提高升学率,就采取“时间加汗水”的策略,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通过填鸭式教学将学生淹没在书山题海之中,除了上课就是“练、训、测”.长期下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睡眠休息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很多学生在精神上也承受不住了。还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有的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和抑郁情绪,尤其是在高三阶段,这样的情况极其普遍与明显。这样的目标观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教育的本质相悖,亟需我们重视,并且有所作为。

  (二)学生缺少全方面发展选择权的单一学制体系

  我国普通高中是固定的三年制,一般情况都是花费两年多的时间修习完所有课程,剩下的时间用来复习所有课程内容,以应对高考。基本上就是所有学生都为了升学而学习,没有更多其他学习渠道可以选择,对于那些成绩不太好、希望就业的学生,基本是“求生”无门。虽然我国鼓励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后进行就业,但学校在这方面的指导极少。有的学校虽然对毕业生有开设就业指导课,但基本都是走形式,对学生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帮助。

  在职业技能的培训上,也基本是一些职业高中学校的职能,和普通高中之间是基本没有联系的,更不用说学生之间的流动与交流。这样的学制使得学生无法有更多的选择,在高中的学习只能完全为高考服务,对以后的生活与就业毫无帮助,最后拿到的只是一纸空文凭,没有学到实用的工作与求生技能。

  (三)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紧密

  我国历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一直在增长,但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究其根本是大学教育的质量问题,毕业生没有真正学到提高自身能力的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要。再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衔接不紧密。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管是学习模式还是知识内容上,都跟不上节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体系内部各部分之间处于分离状态,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缺少交流与互动。

  高中毕业生一般只限于完成高中阶段的知识学习,以顺利完成高考,缺乏必要的进入高等学府的学术准备,所以在大学学起来很吃力,等到毕业了要进入社会时才发现学到的东西寥寥无几,这就是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紧密导致的不良后果。

  (四)缺乏落实的新型学分选课制

  目前我国高中课程改革中开始实行“必修+选修”的课程制度,其落实的成效并没有看起来好。实际上,当前阶段我国国内高中选修课所占比例小的问题广泛存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往往将升学作为主要的学习目标,而学校这种对学生学习评价所采用的 “一刀切”,严重影响其自信心。除此之外,现有管理制度也同样无法有效地彰显学生的个性、发挥其特长,难以有效地体现出自我的职业规划和人身规划[8].这样就致使新型学分选课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真正实行的还是老一套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美国高中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高中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相对于美国的高中教育来说,笔者以为,我国高中教育改革工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打破单一“升学”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只有掌握好正确的指挥方向,才能让教育在正确、合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赋予普通高中的基本使命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学生既具有较全面的基本素质、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面貌,又能为升学或就业做好必要的准备[9].这就强调普通高中的教育要达到三个层次:成为一个合格高中毕业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健全人、成为一个合格劳动者。

  第一个层次是使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中学知识与技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为升学做好知识储备。一般情况下学校安排学生在高一和高二学习基础高中课程,来达到这项目标。第二个层次是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还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地发展,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全人”,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第三个层次就是每个学生还要为就业做好准备。其中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一部分。校内应该提供一些选修课程或者开展“职业生涯”类的专门项目;校外可以与职业学校一起开展一些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实现向“综合型”高中的转型

  目前在美国绝大部分是综合中学,在综合中学内部一般分为3个方向:学术科、普通科、职业科。作为一个典型的动态过程,分科是学生自由选择的结果,同时也不对学生在各科之间的流动做出限制[1].美国这样的学校类型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国可以建立类似的综合中学,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流教育。开设学术课、实践课、技术课、艺术课等,朝着不同的发展目标进行培养,将学生编入不同的教学轨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方向选择,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转变方向,自由在各科间流动,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说到底,综合中学的实质就是将普通教育、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集于一身,淡化学习阶段,实现综合一体化培养,让学生有充分地选择权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关键词:美国高中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5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45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4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