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隐喻转喻在高中文言实词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0-07-14 14:05
【摘要】: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言实词又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文言实词数量繁多、分布散乱、词义繁杂且与现代相隔久远,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公认的难点之一。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思维方式,与词汇意义的发展演变紧密相关,将其运用到高中文言实词教学中,运用隐喻的相似性和转喻的相关性联想词义,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论文采取举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主要探讨如何利用隐喻转喻在实词的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联系,研究高中文言实词教学运用隐喻转喻的方法及作用。论文具体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就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研究概况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介绍,通过访谈的方式调查了解高中文言实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隐喻和转喻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二部分为“隐喻转喻及其运用情况述略”,先明确隐喻转喻两种思维方式的含义及特征,再从生活和词义演变两方面进行举例说明。第三部分为“高中文言实词教学运用隐喻转喻的方法”,举例分析如何运用隐喻转喻进行文言实词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该部分又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从动作相似、作用相似、形状结构相似、状态相似、心理相似和对词义进行抽象化、虚化、扩大或缩小等八个方面入手,研究如何将隐喻运用于高中文言实词教学;第二节,从整体与部分相关、时间相关、地点相关、动作相关、原因和结果相关五个方面研究如何将转喻运用于高中文言实词教学;第三节,运用连锁式引申和辐射式引申两种基本的词义引申方式,研究如何将隐喻转喻综合运用于高中文言实词教学。第四部分为“高中文言隐喻转喻教学案例”,以“间”“负”“当”“从”四个字为例,呈现具有主要教学环节和案例分析的文言实词教学课例,并比较传统教学案例和隐喻转喻教学案例的不同之处。第五部分为“隐喻转喻对高中文言实词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总结得出运用隐喻转喻进行文言实词教学的价值。有利于帮助教师解决文言实词晦涩难懂、教学难度大、学生不会迁移运用、文言文教学占时多、无法兼顾其他教学内容等难题,也有利于学生系统直观地学习、提高考试成绩、提升现代汉语水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语文素养。第六部分为“结语”,主要就各章内容作了总结,并且提到了一些将隐喻转喻运用于高中文言实词教学的注意事项。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33.3
【图文】:

字义,覆盖物,茅草,用具


隐喻作用下“顾”字义项的引申

字义,覆盖物,关联词


的关联词⑥“只是、不过”,如词义的演变表明,隐喻由“具体相似性的动作相似。引申线索图.3 隐喻作用下“顾”字义项的引申或草编织的覆盖物”,27如《左传用具是“用茅草编织的覆盖物”“伞盖、车盖”等意义,如《两体囊括其中,就好比用一句话将为③“概括”,如《焚书·读史》性的形状相似、作用相似。引申

字义,“道”,《岳阳楼记》,范仲淹


图 2.5 隐喻作用下“道”字义项的引申哀痛、伤心”30,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且感叹,悲愤是指伤心且愤怒,心理感觉上出②“悲叹”或③“悲愤”的意义,如张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贵祥;;转喻映射的分类与特征[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3年02期

2 范振强;;高、低层转喻的逻辑推理机制研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9年05期

3 胡晓青;;试论转喻在庭审话语中的三种作用[J];宿州学院学报;2018年11期

4 席建国;;复杂转喻现象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

5 杨翕然;;视觉隐转喻视角下的话语构建[J];当代修辞学;2019年05期

6 王跃平;;概念理论视域下的转喻分类[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7 王琴;J.Littlemore;;《转喻:语言、思维和交际中隐藏的捷径》评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8 崔玉莹;;批评转喻分析模式下的“冲突”转喻研究——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声明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9 马瑞洁;;叙事绘本中情绪隐喻和转喻的动态构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3期

10 石宝梅;;浅析汪曾祺小说中的转喻现象[J];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袁毓林;;汉语中的概念转喻及其语法学后果[A];汉语言学新视界2019[C];2019年

7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黎雨薇;;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转喻认知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陈香兰;;前置语境信息对转喻理解的影响:基于眼动实验[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10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刘辉;是“转喻”,还是“领有”?[N];语言文字周报;2019年

2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讲师 陈禹;无处不在的隐喻与转喻[N];社会科学报;2019年

3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4 杨义;文学:生命的转喻[N];光明日报;2007年

5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彦春;为何?何为?叩问无所不在的隐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6 王lN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N];中华读书报;2018年

7 孙馥秀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梁晓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说“硬核”[N];语言文字报;2019年

8 蒋蓝;词典式写作的地缘性转喻[N];中华读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成虎;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翠雨;认知语义视阈下英语逻辑转喻的意义识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静;英语名化的语法转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10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彦峰;日本汉诗中的转喻意义识解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9年

2 李桂林;隐喻转喻在高中文言实词教学中的运用[D];重庆三峡学院;2019年

3 赵欣欣;认知识解视角下元曲情感隐转喻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4 李照倩;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中文拟声转喻和拟声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

5 节彦举;反问构式“X什么”及相关构式的扩展承继考察[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6 徐畅;转喻视域下新兴主观评议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7 郭娜;俄汉电信词汇的转喻生成机制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8 郝丽娟;《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英译过程中的概念转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8年

9 晁燕玲;语篇连贯的转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10 陈会彬;宋词中转喻的认知分析及其英译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55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755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d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