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17:41
【摘要】: 科学主义是西方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与向近代演进的中国学术思想相结合,在19世纪末期形成了具有中国语境特点的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不仅影响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而且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大大推动了现代教育的科学化进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在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的介入下,逐步从传统“大语文教育”中解放出来,于1904年随着“癸卯学制”的颁布而独立设科。自此,语文学科教育开始确立现代语文教育观念,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考试、研究方式等方面逐步迈向了科学化。本论文通过研究1904-1949年近现代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历程,不仅为学术界客观地评价科学主义在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功过与利弊提供历史依据,而且为当今构建和谐语文教育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本论文从科学主义的独特视角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力求对近现代语文教育的科学化问题作全面、系统的考察。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相关资料、现状与趋势,研究的对象、范围与相关概念的厘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创新追求等,力求对全文的写作有个宏观的把握。 第二部分:理论观念部分。即第一章“科学主义对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影响界说”。简要阐述了西方科学主义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发展背景;系统分析了科学主义对近现代教育制度、内容、研究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重点研究了科学主义介入语文和语文教育领域之后,传统语文教育面貌的革新及现代语文教育观念的确立情况。 第三部分:教育实践部分。包括第二至六章。 第二章“语文教育目标科学化的历史考察”。教育目标制订的前提是语文学科的独立开设,语文名称的变更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课程目标的设置,这是首先要阐明的问题;接着从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设置由笼统、片面到明确、具体的发展脉络,重点研究了语文教育目标诉求科学化的历程;最后就人们对语文教育目标的批评及建议作了深入的探讨。 第三章“语文教学内容科学化的历史审视”。从语文课程设置角度阐述了语文教学内容日益走向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实用化的发展轨迹;重点研究了语文教材编排体系由过去单一的文体分类和时代为序的编排方式逐步发展为比较科学的序列化、单元化的编排方式的嬗变规律;指出了语文教科书的批评和讨论与其编排相伴而生,大大影响了科学化的改革进程;最后对语文教学内容科学化的特点作出基于历史事实的总结和客观的评价。 第四章“语文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历史反观”。在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进行简要的历史追溯之后,详尽论述了西方教育理论与方法及其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并以实例阐明语文教育界对西方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实验和运用情况;重点研究了说话教学法、识字教学法、阅读教学法、写作教学法等现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造情况;扼要地总结了现代语文教学方法演进的特征和规律,对其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地概括和归因分析。 第五章“语文考试科学化的历史检讨”。主要从传统语文考试自身矛盾运动、教育测量运动的推动以及现代考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现代语文考试形成的动因,归纳出现代语文考试的特点;重点阐述了选择、填空、问答、整理、改错、模仿、翻译等多种新式方法在语文考试中的运用情况,并以东南大学附中入学招生考试这一典型案例加以印证;具体考察了人们对语文考试功能发挥不足及考试实际问题的检讨情况。 第六章“语文教育研究方式科学化的历史钩沉”。简要梳理了实验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认真剖析了其对中国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影响;从识字问题、写字问题、阅读问题、作文问题等四个方面,重点探讨了语文教育研究方式科学化的具体表现;客观评价了语文教育研究方式科学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结语。通过对科学主义在语文教育观念和实践方面影响的考察,笔者认为近现代语文教育在学科性质和目标上、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上、在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上都向科学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出现“唯科学”和“伪科学”倾向也产生了不少沉痛教训。基于以上客观历史事实,本论文最后得出结论:语文教育要想真正实现科学化,必须恰当定位语文学科的性质、妥善处理传承与借鉴的关系、切实搞好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唯有此,我国语文教育才能得到健康而和谐的发展,才会拥有一个光明灿烂的明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联华;;对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几点认识[J];开放潮;2008年01期

2 刘正伟,成林;面向21世纪:发达国家语文教育改革观[J];淮阴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3 徐晓玲;;搞活课堂让学生学出兴趣[J];成才之路;2011年07期

4 鲍志伸;上海举行“语文教育改革思路和教学实践研讨会”[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07期

5 申国昌;李娜;;语文教育改革走向科学化历程的探究——评耿红卫《革故与鼎新——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6 孙绍华;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曾晓东;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管窥[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8 袁能先;;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改革[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致力语文教育改革 回归母校学习原点[J];人民教育;2017年20期

10 雷蕾;;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改革[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双;;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C];2017年

2 刘月英;;拓宽语文教学内容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C];2005年

3 曹娜;;新课程语文教学方法之我见[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年

4 李小华;;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年

5 刘爱枝;;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年

6 赵小六;;优化语文教学方法 克服差生思维缺陷[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C];2005年

7 严红;;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A];2016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8 刘左婵;温琳珍;;语文教学方法浅谈[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 下卷(一)[C];2006年

9 蒋艳;;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3)[C];2015年

10 陈朝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谈[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易;追着高考指挥棒跑无法为语文教育改革把脉[N];中国青年报;2014年

2 记者  张茧 实习生 周洪平;全国专家来湘探讨语文教育改革[N];湖南日报;2006年

3 唐伟;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N];伊犁日报(汉);2010年

4 山西省柳林县汇丰中学 宋生华;当前语文教学内容定位的研究[N];发展导报;2017年

5 宿迁市宿豫区王官集初中 唐战章;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角度[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6 河南省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分校 王晓东;谈语文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N];学知报;2011年

7 秦立俊;拓宽语文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N];莱芜日报;2008年

8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临钢小学 王翠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N];发展导报;2015年

9 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 曾芬;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与归纳[N];贵州民族报;2016年

10 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 田涧;新课标背景下要正确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N];发展导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耿红卫;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永强;理性文明的追问[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丽;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之省思[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子镟;核心素养目标下中学语文因材施教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

2 马岚岚;高中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炜;窦桂梅的语文教育改革模式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17年

4 马文卿;科学主义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影响的历史回顾[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5 蒋晓飞;走出夹缝[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雨伦;“科学主义”批判和文化主体性重建[D];辽宁大学;2017年

7 郭容蓉;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图像化的影响及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8 许家豪;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谈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9 郑金平;鲁迅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10 尹静;语文教学内容课堂创生过程的问题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55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755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e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