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联华;;对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几点认识[J];开放潮;2008年01期
2 刘正伟,成林;面向21世纪:发达国家语文教育改革观[J];淮阴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3 徐晓玲;;搞活课堂让学生学出兴趣[J];成才之路;2011年07期
4 鲍志伸;上海举行“语文教育改革思路和教学实践研讨会”[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07期
5 申国昌;李娜;;语文教育改革走向科学化历程的探究——评耿红卫《革故与鼎新——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6 孙绍华;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曾晓东;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管窥[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8 袁能先;;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改革[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致力语文教育改革 回归母校学习原点[J];人民教育;2017年20期
10 雷蕾;;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改革[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双;;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C];2017年
2 刘月英;;拓宽语文教学内容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C];2005年
3 曹娜;;新课程语文教学方法之我见[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年
4 李小华;;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年
5 刘爱枝;;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年
6 赵小六;;优化语文教学方法 克服差生思维缺陷[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C];2005年
7 严红;;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A];2016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8 刘左婵;温琳珍;;语文教学方法浅谈[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 下卷(一)[C];2006年
9 蒋艳;;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3)[C];2015年
10 陈朝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谈[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易;追着高考指挥棒跑无法为语文教育改革把脉[N];中国青年报;2014年
2 记者 张茧 实习生 周洪平;全国专家来湘探讨语文教育改革[N];湖南日报;2006年
3 唐伟;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N];伊犁日报(汉);2010年
4 山西省柳林县汇丰中学 宋生华;当前语文教学内容定位的研究[N];发展导报;2017年
5 宿迁市宿豫区王官集初中 唐战章;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角度[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6 河南省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分校 王晓东;谈语文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N];学知报;2011年
7 秦立俊;拓宽语文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N];莱芜日报;2008年
8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临钢小学 王翠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N];发展导报;2015年
9 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 曾芬;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与归纳[N];贵州民族报;2016年
10 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 田涧;新课标背景下要正确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N];发展导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耿红卫;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永强;理性文明的追问[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丽;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之省思[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子镟;核心素养目标下中学语文因材施教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
2 马岚岚;高中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炜;窦桂梅的语文教育改革模式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17年
4 马文卿;科学主义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影响的历史回顾[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5 蒋晓飞;走出夹缝[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雨伦;“科学主义”批判和文化主体性重建[D];辽宁大学;2017年
7 郭容蓉;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图像化的影响及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8 许家豪;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谈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9 郑金平;鲁迅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10 尹静;语文教学内容课堂创生过程的问题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55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755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