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认知与情感有机融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0-11-17 14:50
   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将其进行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以往对于认知与情感的交叉研究大都集中于理论层面,从化学学科角度进行案例分析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探讨认知与情感的融合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发现:认知目标是达到情感目标的方式;情感目标能促进认知目标的实现;教学融通是达到认知和情感双向目标的有效途径;课程实践有助于化成学生核心素养。
【部分图文】:

认知领域,情感,布鲁姆,教育目标


根据布鲁姆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的教学分为低阶的记忆、理解、应用和高阶的分析、评价、创造,共二阶六级,情感领域的教学分为接受、反应、估价、组织、性格化五级,二者的有机融合,会带来学生坚强意志、行为的有效培育,如图1所示[1]。因此,只能在概念上对学习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加以区分,而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或当成两个单独起作用的实体。事实上,这两个领域是无法分割的相互作用的共同体。一、认知目标是达到情感目标的方式

案例,高阶,异构体,学生


“记忆、理解、应用”三个低阶思维是不能完成深度学习任务的,但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基础作用,是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创造”三个高阶思维的基础,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是促进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如高中化学中学习异构体时,能够记下丁基和戊基的异构体数目(知其然),并能理解丁基和戊基的异构体数目为4和8(知其所以然),然后在新情境中解决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问题,肯定可以大大提高解题速度。如图2,从下往上看,思维层级由下往上逐步上升。“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层级是高阶思维的基础,它虽然不会产生创造性因子,但是只有打牢了这个基础,才能使高阶思维具有可生长性。2.从“分析、评价、创造”三个层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高阶,案例,学生,化学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设计或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均可以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同的学生可能设计方案不一样,答案具有开放性,是目前高考化学试题中的一种理想题型。图3中的案例6除了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水之外,还可用无水氯化钴(Co Cl2蓝色)检验水(无水氯化钴遇水后变玫瑰红色,即生成Co Cl2·6H2O红色)等。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教学展示了学生思维由低级向高级的成长历程,它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随新;;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9年07期

2 高伟;;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J];祖国;2018年16期

3 侯永正;刘影;;解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途径[J];高考;2019年06期

4 周星;;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9年10期

5 王春阳;;高中化学教学中高阶思维的培养路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年11期

6 黄慧;;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高考;2018年28期

7 黄海峰;;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化学运用能力培养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9年04期

8 王敏超;;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J];高考;2018年07期

9 谭美贤;;试论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年06期

10 李英福;;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霞;科学课程情感领域目标有效设计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2 孙微微;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3 段立立;"3331"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钱瑞河;面向复杂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戴玥;试论化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霞;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耀丹;新课程背景下混合式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7年

8 娄艳秋;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宋康康;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韩佃贞;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7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887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7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