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百年语文育人功能检讨

发布时间:2020-11-18 04:00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从“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两个层面,通过纵向考察与国际比较,审视中国百年语文教育在促进儿童全人发展方面的困惑、问题及进展。 论文侧重从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语文教科书内容编制、语文阅读教学这四个方面,检讨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分科主义、科学主义及“革命语境”影响下,百年语文课程目标,经历了从“圣人之学”到“为人生日用”,从思想政治教育到全人发展的历程,表现出明显的政治社会化取向。中国传统的“文质兼美”选文标准在实践中表现为事实上的政治思想标准第一。研究者认为,儿童的生存维度是确立选文标准的逻辑起点,应建构“社会·个人·文化”三位一体的选文模式。中国教科书人物形象模式化、读物内容纯净化、单一成就模式以及宏大叙事特征背后隐藏的仍然是社会本位的儿童教育观。以“主题先行”“理性肢解”“架空分析”及“标准答案”为特征的语文阅读教学,无法造就尊重多元、亲近语言、自由表达与灵性生活的儿童。百年语文教育最大教训是把人文学科蜕变为工具学科,把育人功能单一化为语言技能训练,把儿童发展目标畸形化为政治社会化。新世纪语文教育应致力于解决如下难题:着眼于完整的儿童及儿童完整的生活,整体设计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寻求儿童社会角色化与儿童自我发展之间的平衡;重视“文化传承”、“普世伦理”及“文化反哺”的不同价值;认识“教化与内化”“可教与不可教”的辩证关系,正视“内化”的意义与“不可教”的价值。
【学位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G634.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儿童、儿童发展与语文教育
    一、儿童:一个成人世界的概念
    二、儿童发展与教育
    三、儿童发展与语文教育
    四、本文的主要概念界定
    五、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
第一章 “分科主义”、“革命语境”与全人发展——对百年语文课程目标的审视
    一、语文课程目标及其特征
    二、百年语文课程目标的演变及育人目标的变迁
        (一) 1904—1949:从经学到国文从“圣人之学”到“为人生日用”
        (二) 1949—2000:从革命语境到言语本体从政治思想教育到全人发展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语文课程目标
        (一) 台湾地区语文课程:三维目标
        (二) 新加坡华文课程:注重传统价值与传统文化
        (三) 英国国家英语课程:强调言语技能
        (四) 日本国语课程:人本位与语言本位
    四、对“分科主义”及“革命语境”的超越
        (一) 语文应凸显其人文学科特性
        (二) “君子不器”与全人发展目标
第二章 “文质兼美”与“社会·个人·文化”模式——对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的反思
    一、教科书内容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一) 教科书的社会控制本质
        (二) 教科书内容选择影响因素
    二、教科书选文标准的国际比较
        (一) 社会本位:政治标准与生活取向
        (二) 个人本位:人性发展与人格培养
        (三) 文化本位:古典主义与经典化
    三、“社会·个人·文化”选文模式
        (一) 逻辑起点:人是“三位一体”的存在
        (二) 选文模式:“社会·个人·文化”
        (三) 与“文质兼美”之比较
第三章 单一成就模式、宏大叙事特征与普通人视角——对语文教科书内容编制的考察
    一、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偏见
        (一) 偏见的概念
        (二) 教科书“偏见”的表达
        (三) 语文教科书的“偏见”
    二、从文本到课文的改写
        (一) 文本、文章与文学作品
        (二) 课文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
        (三) 改写:价值认可与价值赋予
    三、语文教科书内容组织
        (一) 从文本串到主题情景
        (二) 从旁观者知识观到参与者知识观
第四章 意指实践、阅读方式与儿童的语文生活——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检讨
    一、阅读的意指实践本质
        (一) 阅读乃文本的本体性存在
        (二) 文本误读的必然性分析
        (三) 文本解读观的变革与阅读者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阅读教学方式与儿童的语文生活
        (一) “主题先行”与尊重多元
        (二) 理性肢解与灵性生活
        (三) 架空分析与亲近语言
        (四) 标准答案与自由表达
    三、阅读教学应促进儿童全人发展
        (一) 西方文学教育“三种结构”及其启示
        (二) 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
余论:儿童发展的张力空间与语文教育的难题
    一、要立足于儿童的全人发展整体设计语文课程
    二、要寻求儿童社会角色化与自我发展之间的平衡
    三、要正视“文化反哺”的价值
    四、要体现“内化”的意义与“不可教”的价值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红梅;戴洪;;近八年语文课程目标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8期

2 温立三;;论语文课程教材建设的继承和创新[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光成;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萍;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建构[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娟;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彩思;文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理解与误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智勇;对中学生写作“失语”现象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玫瑰;我国语文教材的选文功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戴金花;新课改前后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明蒙;人教版语文用书作为对蒙汉语教材适用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黄诗婷;马来西亚汉语教材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8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888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b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