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

发布时间:2021-02-07 07:04
  本文围绕19491966年“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的“无产阶级政治”是指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等,1949年之后中小学学校的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和德育活动等都与“无产阶级政治”密切相连,针对这一主要特征本文分以下六章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对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理论进行了探讨,从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历史传统到近代教育转型时期的教学机构的管理、教育宗旨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理解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发展轨迹。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中国共产党吸收了列宁主义的教育思想,老解放区和苏联的教育经验,逐渐形成了1949以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在1962年之后教育方针开始强调为“阶级斗争”服务,1964年以后明确指出教育目标是“培养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在“左”倾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第二章论述了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与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关系,1949年之后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并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小学的领导地位,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了校长负责制。1957年反右派斗争之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小学教育的领导不断加...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题解
    二、本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论文研究方法及学术创新
第一章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历史传统
        一、官学私学的严格控制
        二、教育的宗旨及培养目标
        三、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
        一、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二、教育宗旨的嬗变
        三、严格控制的教学内容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来源
        二、1949——1966年的教育方针
    小结
第二章 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与中小学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 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体制
        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初步确立
        二、教育管理权的下放
        三、加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第二节 北京市的教育管理机构
        一、市教育行政机构
        二、县区教育行政机构
    第三节 中小学内部的领导体制
        一、校长负责制
        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小结:“党”的领导与教育规律
第三章 中小学学校的办学体制
    第一节 接管公立中学、新建中小学
        一、1949年接管公立中小学
        二、新建中小学
    第二节 整顿和接办私立中小学
        一、整顿私立中小学
        二、接办全部私立学校
    第三节 半工(农)半读中学及农业中小学
        一、1958年全民大办教育
        二、1964年重提两种教育制度
    第四节 重点中小学制度
        一、小宝塔制度的逐渐形成
        二、重点中小学的提高措施
    小结: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的矛盾
第四章 “无产阶级政治”对中小学教师的不断冲击
    第一节 对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改造
        一、中小学教师的状况
        二、教师思想改造的过程
        三、整风运动之后加强改造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参加政治运动
        一、三反运动与组织清理
        二、忠诚老实运动
        三、反右派斗争
        四、四清运动
    小结:教育者与被改造者的角色冲突
第五章 入学、升学领域的“阶级路线”
    第一节 工农及其子女的教育优先权
        一、工农教育优先权的表现
        二、工农子女入学率不断提升
        三、工农子女在教育竞争上的劣势
    第二节 剥削阶级子女高考升学权的逐步限制
        一、对“剥削阶级”子女的政治歧视
        二、“剥削阶级”范围不断扩大
        三、不能升学者上山下乡
    第三节 干部子弟的教育特权
        一、专设的干部子弟学校
        二、干部子弟的入学优势
        三、干部子弟学校生活中的优越性
    小结:教育权利分配与“阶级路线”
第六章 “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教学、德育
    第一节 学制和考试制度
        一、学制的不断改革
        二、统一考试与学生过重
    第二节 中小学课程中的“无产阶级政治”的体现
        一、政治课的设置及内容
        二、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任务
    第三节 中小学德育中“无产阶级政治”的体现
        一、学生参与政治运动、社会活动
        二、学校内的德育活动
    小结:传统文化的断裂与革命性格的形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革”前的中学生思想教育[J]. 马昌海.  炎黄春秋. 2009(06)
[2]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 易春秋.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4(06)
[3]我们究竟在探求什么?——建国后基础教育的回顾[J]. 吕型伟.  教育发展研究. 2004(03)
[4]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J]. 杨东平.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01)
[5]“红卫兵”政治思潮的成因及其特点[J]. 范明强.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6]评建国到“文革”前的“文化革命”[J]. 杨凤城,张永英.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0(03)
[7]新教育方针的确立步履维艰——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转变的曲折过程[J]. 孙喜亭.  高等教育研究. 2000(01)
[8]五十年来的中学政治课教学[J]. 汤彬如.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1999(03)
[9]评“文化大革命”前的两次教育革命[J]. 杨凤城.  中共党史研究. 1999(02)
[10]思想家和烈士 《遇罗克与出身论》序[J]. 徐友渔.  博览群书. 1999(01)

博士论文
[1]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易春秋.中共中央党校 2005
[2]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 李彦荣.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 郑家福.西南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建国十七年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之历史回顾与理性反思[D]. 刘丽姣.湖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21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021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5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