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7 10:1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必修课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四个主要特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于2016年秋季自七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以来,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五大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命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三维”目标统整,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重视代际间、同伴间互动,推动学习方式转变;重视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合理减轻学生负担。”道德与法治课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三者有机结合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对我县部分农村初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态度,找出教学存在弊端的原因,提出建议,从而推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需...
【文章来源】:安庆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
第一节 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第二节 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
第二章 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性不足问题解析
第一节 农村初中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
第二节 农村初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第三节 课程资源相对匮乏,教学内容载体主要是教科书
第四节 学生实践环境和机会较少
第五节 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重学生知识积累而轻能力培养
第三章 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第一节 转变教学方式,确立新的教学观
第二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第三节 发挥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调查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学方法的理解误区、概念重建及其构建策略——基于知识论的视角[J]. 张良,乐维英. 教育发展研究. 2014(08)
[2]我国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论及其发展共势[J]. 王鉴. 中国教育科学. 2013(04)
[3]发挥评价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的激励功能[J]. 曾夏凤.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8(05)
[4]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及其反思[J]. 赵翠兰. 当代教育科学. 2007(21)
[5]中学政治教学如何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J]. 黄光华.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7(08)
[6]“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 钟启泉. 教育研究. 2007(06)
[7]让思想政治课添上网络的助推器[J]. 许一波.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7(05)
[8]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J]. 余文森. 教育研究. 2007(04)
[9]感受变化 理智反思[J]. 丘银生.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7(01)
[10]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 余文森. 教育评论. 2006(06)
硕士论文
[1]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问题研究[D]. 许丽.电子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63283
【文章来源】:安庆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
第一节 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第二节 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
第二章 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性不足问题解析
第一节 农村初中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
第二节 农村初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第三节 课程资源相对匮乏,教学内容载体主要是教科书
第四节 学生实践环境和机会较少
第五节 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重学生知识积累而轻能力培养
第三章 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第一节 转变教学方式,确立新的教学观
第二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第三节 发挥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调查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学方法的理解误区、概念重建及其构建策略——基于知识论的视角[J]. 张良,乐维英. 教育发展研究. 2014(08)
[2]我国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论及其发展共势[J]. 王鉴. 中国教育科学. 2013(04)
[3]发挥评价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的激励功能[J]. 曾夏凤.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8(05)
[4]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及其反思[J]. 赵翠兰. 当代教育科学. 2007(21)
[5]中学政治教学如何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J]. 黄光华.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7(08)
[6]“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 钟启泉. 教育研究. 2007(06)
[7]让思想政治课添上网络的助推器[J]. 许一波.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7(05)
[8]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J]. 余文森. 教育研究. 2007(04)
[9]感受变化 理智反思[J]. 丘银生.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7(01)
[10]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 余文森. 教育评论. 2006(06)
硕士论文
[1]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问题研究[D]. 许丽.电子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63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16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