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初中生校园体育欺凌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8 18:57
  本研究运用深度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对初中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的欺凌认知、行为和应对进行观察和了解,并认真分析产生校园体育欺凌的原因,提出预防和治理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校园体育欺凌防治的发展。研究表明:(1)初中生校园体育欺凌的特征是产生的蓄意性、两方实力的不对等性、过程的隐匿性以及后果的严峻性。(2)初中生校园体育欺凌的认知评价由不合理观念、资本凭借、应对行为构成。(3)观察和试探阶段、欺凌升级阶段和欺凌完全形成阶段构成了初中生校园体育欺凌发生过程。(4)初中生校园体育欺凌的产生因素大致可以概括为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自身因素包括被欺凌者身体以及生理上的缺陷,内向自卑的性格,欺凌者自控力的缺失和过度的情绪性和敏感性;学校因素主要是教育引导的匮乏以及考察制度不健全;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和游戏的错误引导。(5)预防措施可以从四个维度展开。个人维度而言,应注重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家庭维度而言,应该注重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形成融洽的家庭关系以及创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家庭还要注重为孩子树立道德楷模。学校应该注重法...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欺凌行为的结构研究
        2.2.1 欺凌的分类
        2.2.2 欺凌事件中的角色
    2.3 理论基础
        2.3.1 社会学习理论
        2.3.2 习性学理论
        2.3.3 挫折-攻击假设
        2.3.4 冷认知假说
        2.3.5 外部特异性假设
    2.4 欺凌发生特点研究
    2.5 欺凌行为干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个案研究法
        3.2.2 文献资料法
        3.2.3 参与式观察法
        3.2.4 深度访谈法
4 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初中生校园体育欺凌特点的分析
        5.1.1 蓄意性
        5.1.2 欺凌双方实力的不对等性
        5.1.3 欺凌过程隐匿性
        5.1.4 体育欺凌后果严峻性
    5.2 初中生校园体育欺凌的认知评价分析
        5.2.1 不合理认知观念
        5.2.2 资本凭借
        5.2.3 应对行为
    5.3 初中生校园体育欺凌的过程分析
    5.4 初中生校园体育欺凌原因分析
    5.5 初中生校园体育欺凌的防治策略
    5.6 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校园体育欺凌的研究述评[J]. 尚康康.  运动. 2018(16)
[2]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J]. 谭玉芳.  运动. 2017(23)
[3]校园欺负中的积极参与角色:保护者[J]. 任萍,张云运,周艳云.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1)
[4]香港学童欺凌行为与全校总动员手法[J]. 黄成荣,郑汉光,马勤.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2(07)
[5]球场观众不合理认知观念的理论研究[J]. 石岩,胡丹婧.  体育科学. 2009(07)
[6]移情与后果认知训练对儿童欺负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 杜红梅,冯维.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02)
[7]关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J]. 张文新,纪林芹.  教育科学研究. 2005(01)
[8]观看电视暴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J]. 曾凡林,戴巧云,汤盛钦,张文渊.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01)
[9]初中生受欺负状况的某些预测变量[J]. 雷雳,张雷.  心理学探新. 2002(04)
[10]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J]. 王宁.  社会学研究. 2002(05)

硕士论文
[1]运动员同伴欺负行为的结构与特点[D]. 亓玉芬.北京体育大学 2012
[2]团体心理咨询降低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实验研究[D]. 杨婉秋.云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19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219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f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