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公开课优化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11:01

  本文关键词: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公开课优化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专业学习共同体这种教师专业发展形式以全新的共同体理念诠释着学校作为学习场所的真正含义——学习是学习环境中所有人的共同事业,这项事业涉及学生、教师、管理者、校长、教育领导者等等。在中小学十分受重视的公开课正是这样一个可以促进各方学习、交流的平台。本研究认为公开课在合作文化的滋养下,可以促进教师走出日常,走向反思,从关注自身到关注学生,变“个人化的努力”为“学习者的共同体”。通过公开课这个平台可以创设支持、协作的学习环境,将学生、教师、领导、专家凝聚一体,在共同价值观和愿景的感召下进行持续、专业的学习,共享实践,从而达到改变课堂、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由于其基础性、实践性的特点,对公开课的重视、依赖程度更大。本研究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在公开课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之间已经形成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雏形,即共同的目标,合作的行为,共同体成员的构成,教师的实践与反思等等。但现有的公开课形式在促进教师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但是这种合作多是上级下达的行政要求,是一种教师不自知的行为;并且在教师的观念里,对于公开课是“战胜”,而不是“共赢”;小学与高校在公开课中缺乏长效合作机制;教师对于他人公开课的评价与反馈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专家在点评中与教师缺少对话,学校对教师的反思关注的不够。为了更好的利用公开课这个平台帮助教师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本研究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公开课:一、提升教师对公开课中合作重要性的意识;二、加强与高校以公开课为平台的长期、持续合作;三、积极探索促进合作的公开课形式,例如以同伴指导为方式和目的的公开课;四、建立发展性的公开课评价方式,关注教师在公开课中的合作关系,重视教师公开课后的反思与实践。
【关键词】:专业学习共同体 公开课 教师合作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2.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1 引言8-21
  • 1.1 问题的提出8-10
  • 1.1.1 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中存在的问题8
  • 1.1.2 对公开课价值的深入思考8-10
  • 1.2.文献综述10-17
  • 1.2.1 公开课开展的现状及相关研究10-14
  • 1.2.2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研究14-17
  • 1.3 研究目的、意义、思路及方法17-21
  • 1.3.1 研究目的17
  • 1.3.2 研究意义17-18
  • 1.3.3 研究思路18-19
  • 1.3.4 研究方法19-21
  • 2 专业学习共同体下的公开课发展趋向21-25
  • 2.1 公开课从“注重展示”到“注重研讨”21-22
  • 2.2 公开课助教师走出“日常”走向“反思”22-23
  • 2.3 公开课变“个体荣誉”为“集体成长”23-25
  • 3 专业学习共同体下的公开课开展现状25-39
  • 3.1 Y小学语文公开课活动基本情况25-26
  • 3.2 教师参与公开课的目的26-29
  • 3.3 公开课中小学与高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情况29-31
  • 3.4 公开课中教师之间的合作情况31-34
  • 3.4.1 教师合作去功利化31-32
  • 3.4.2 处于不同成长阶段教师合作中的角色差异32-33
  • 3.4.3 教师缺乏合作的能力33-34
  • 3.5 公开课活动的评价情况34-39
  • 3.5.1 教师被动的听评课34-36
  • 3.5.2 专家总结性的点评课36-37
  • 3.5.3 学校评价机制的缺乏37-39
  • 4 专业学习共同体下的公开课优化策略39-52
  • 4.1 加强对公开课价值观和愿景的持续凝练和转化39-41
  • 4.1.1 上级教育部门重塑公开课的价值追求39-40
  • 4.1.2 学校加强文化领导,形成教师合作的共同愿景40
  • 4.1.3 教师自身合作意识的提升40-41
  • 4.2 以公开课为平台建立中小学与高校的合作关系41-45
  • 4.3 公开课活动形式的转变45-48
  • 4.3.1 关注教师自身的需要,,确定有效的公开课主题45-46
  • 4.3.2 开展“邀请制”的公开课46-48
  • 4.3.3 缩减公开课的开展数量,为教师合作提供时间保障48
  • 4.4 建立发展性的公开课评价制度48-52
  • 4.4.1 对公开课的过程进行评价49-50
  • 4.4.2 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50
  • 4.4.3 形成平等对话式的评价50-52
  • 结语52-53
  • 附录53-55
  • 附录153
  • 附录253-54
  • 附录354-55
  • 参考文献55-60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60-61
  • 后记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语;;从专业学习共同体看校长角色[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2 宋萑;;校本教师发展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李瑾瑜;;学校应当成为专业学习共同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15期

4 郑汉文;程可拉;;论专业学习共同体[J];教育评论;2008年05期

5 潘佳丽;;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蒋福超;刘正伟;;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教研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7 李树英;林淑文;;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中的失衡与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李娟;彭希林;;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4期

9 陈晓端;任宝贵;;当代西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师教育;2011年01期

10 谢明辉;;美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红侠;;领导变革:让教师专业共同体从点到面[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李建忠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萨丽·托马斯;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国“烙印”[N];中国教育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利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纪为光;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慧玲;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4 李桂平;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袁志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徐文姣;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公开课优化策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7 黎进萍;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美国的实践及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娟;专业学习共同体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孟芳;西北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曾晓瑾;美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公开课优化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40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1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