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6 19:44
基础教育改革一直是各国教育改革的重头戏。而课程改革又是其重中之重。纵观国内外有影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其课程改革总是处于核心地位。课程改革的成效也因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课程改革的历史表明,几乎每一次改革人们都总是寄予厚望,课程改革的目标则是这些厚望的集中体现。但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发现,许多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并没有得到有效实现,改革并没有像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取得应有效果,课程改革总是伴随着预期目标的偏离。而这种偏离不但制约着课程改革目标自身的实现程度,而且还很大程度地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效,有些偏离甚至导致改革功亏一篑。本研究遵循问题研究的逻辑思路,在明确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课程改革进行扫描,分析了每次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状况,接着对预期目标偏离的内涵、类型以及在现实中的表现进行了理论解读和系统梳理,接下来再从目标质量、课程改革政策及其执行、课程实施、课程改革的推行环境等环节详细剖析预期目标偏离的具体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控的策略与建议。论文从整体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与调控的理论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有关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的理论体系。同时...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课程改革预期目标概述
第一节 关键概念解读
一、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预期目标
三、偏离
第二节 新中国历次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状况
一、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1952)
二、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1957)
三、第三次课程改革(1958-1962)
四、第四次课程改革(1963-1966)
五、第五次课程改革(1977-1980)
六、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4)
七、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1998)
八、第八次课程改革(1999年至今)
第二章 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的类型与表现
第一节 预期目标偏离的基本类型
一、从预期目标偏离的起因看,可分为结构性偏离和操作性偏离
二、从预期目标偏离的结果看,可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或衰减性偏离和超越性偏离)
第二节 预期目标偏离的表现形式
一、预期目标被架空
二、预期目标被替换
三、预期目标减损性走样
四、预期目标创生性拓展
第三章 目标质量——预期目标偏离探源(一)
第一节 预期目标的性质和价值取向与目标偏离
一、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独特性质导致目标容易偏离
二、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实现的艰巨性导致目标容易偏离
第二节 预期目标理论基础的异域化与目标偏离
一、异域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引发目标偏离
二、异域文化冲击下的困惑和压力导致目标偏离
第三节 预期目标的结构与目标偏离
一、预期目标结构的复杂性影响目标偏离
二、预期目标的弹性大小影响目标偏离
三、预期目标的包容性强弱影响目标偏离
四、预期目标的表述与目标偏离
第四节 预期目标的现实可行性与目标偏离
一、预期目标是否具备可行性基础
二、预期目标结构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三、预期目标是否可以被分解为具体的执行方案
第四章 课程改革政策及其执行——预期目标偏离探源(二)
第一节 课程改革政策与预期目标偏离
一、课程改革政策问题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二、课程改革政策中的利益博弈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三、课程改革政策的一致性和灵活性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第二节 课程改革决策主体与预期目标偏离
一、课程改革决策主体的统筹权威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二、课程改革决策主体的价值取向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三、课程改革决策主体的决策水平和能力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四、课程改革政策主体的参与性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第三节 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失真与预期目标偏离
一、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变异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二、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不力导致预期目标偏离
第五章 课程实施——预期目标偏离探源(三)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取向与预期目标偏离
一、得过且过取向与预期目标偏离
二、忠实取向与预期目标偏离
三、相互调适取向与预期目标偏离
四、课程创生取向与预期目标偏离
第二节 课程实施者与预期目标偏离
一、课程实施者的角色定位与预期目标偏离
二、实施者的意愿和能力与预期目标的偏离
第三节 课程实施过程的特性与预期目标偏离
一、实施主体的异质性导致预期目标偏离
二、实施内容的流变性导致预期目标偏离
三、实施层次的多级性导致预期目标偏离
第六章 课程改革的推行环境——预期目标偏离探源(四)
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推行策略和推行方式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一、"自上而下"的推行策略容易导致预期目标偏离
二、"运动式"、"突变式"的改革最易导致预期目标偏离
第二节 社会公众的态度和舆论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是否被社会公众认可
二、课程改革能否得到"思想界"的全力支持
三、媒体的舆论误导
第三节 偶然因素:领导集团和中心工作的转移影响预期 目标的偏离
第七章 预期目标偏离的调控策略
第一节 明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增强预期目标的可操控性
一、关照课程改革的普惠价值
二、明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破解体制障碍,增强目标的操作性
四、避免"泰勒原理"的困局
第二节 完善目标预设过程,提高预设目标质量
一、高质量课程改革预设目标的基本特征
二、完善预设目标的决策机制
三、多渠道收集预设目标决策信息
四、加强预期目标的可行性论证
第三节 加强课程改革政策研究,有效控制政策偏差
一、课程改革政策要尽量照顾各方利益
二、提升课程改革决策主体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三、保持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坚持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连贯性
第四节 做好课程改革培训工作,提高课程实施成效
一、鼓励不同类型的专家参与培训
二、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功能
三、尊重教师的课程创生精神
四、加大家长的课程培训力度
第五节 创建课程改革共同体,营造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一、创建课程改革共同体
二、建立理论界、实践界与行政领域的三方对话机制
三、加强课程改革的评估与督导
四、创建支持并推进课程改革的舆论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政策程序正义[J]. 张军凤.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16)
[2]学校领导在教育政策过程中的角色[J]. 黄忠敬.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16)
[3]重新理解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J]. 尹弘飚. 教育发展研究. 2010(10)
[4]教学制度的概念偏差与重构趋向[J]. 范敏.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01)
[5]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J]. 郭华. 课程.教材.教法. 2010(01)
[6]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J]. 金生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3)
[7]多级评价的四步协调模式[J]. 杨慧兰,沈剑平,操宏高,C.华菲尔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3)
[8]我国教育政策的决策研究:成就、缺失与发展[J]. 祁型雨.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04)
[9]渐进改革: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路向的理性选择[J]. 林丹,柳海民. 教育研究. 2009(07)
[10]课程改革: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J]. 石鸥.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9(07)
博士论文
[1]博弈视野下的课程政策研究[D]. 王玲.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控制与教化[D]. 李祖祥.湖南师范大学 2007
[3]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 刘丽群.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D]. 于源溟.湖南师范大学 2004
[5]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 赵长林.湖南师范大学 2004
[6]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 李彦荣.华东师范大学 2004
[7]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 郑家福.西南师范大学 2003
[8]课程政策研究[D]. 胡东芳.华东师范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媒介舆论环境研究[D]. 刘军梅.湖南师范大学 2009
[2]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现状及其思考[D]. 蔡莱莉.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探究教学实施中的教师观念与行为研究[D]. 李鹏.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及其偏离的研究[D]. 崔珂琰.湖南师范大学 2008
[5]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策略研究[D]. 李俊清.福建师范大学 2008
[6]教科书内容偏离课程标准的探究[D]. 凌敏.湖南师范大学 2007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设目标研究[D]. 张文学.湖南师范大学 2007
[8]清末民国时期历史课程标准的教育学审视[D]. 杨红波.湖南师范大学 2007
[9]城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D]. 刘红姣.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二战后美国课程改革的整体特征及其带来的思考[D]. 范姣.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20630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课程改革预期目标概述
第一节 关键概念解读
一、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预期目标
三、偏离
第二节 新中国历次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状况
一、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1952)
二、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1957)
三、第三次课程改革(1958-1962)
四、第四次课程改革(1963-1966)
五、第五次课程改革(1977-1980)
六、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4)
七、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1998)
八、第八次课程改革(1999年至今)
第二章 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的类型与表现
第一节 预期目标偏离的基本类型
一、从预期目标偏离的起因看,可分为结构性偏离和操作性偏离
二、从预期目标偏离的结果看,可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或衰减性偏离和超越性偏离)
第二节 预期目标偏离的表现形式
一、预期目标被架空
二、预期目标被替换
三、预期目标减损性走样
四、预期目标创生性拓展
第三章 目标质量——预期目标偏离探源(一)
第一节 预期目标的性质和价值取向与目标偏离
一、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独特性质导致目标容易偏离
二、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实现的艰巨性导致目标容易偏离
第二节 预期目标理论基础的异域化与目标偏离
一、异域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引发目标偏离
二、异域文化冲击下的困惑和压力导致目标偏离
第三节 预期目标的结构与目标偏离
一、预期目标结构的复杂性影响目标偏离
二、预期目标的弹性大小影响目标偏离
三、预期目标的包容性强弱影响目标偏离
四、预期目标的表述与目标偏离
第四节 预期目标的现实可行性与目标偏离
一、预期目标是否具备可行性基础
二、预期目标结构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三、预期目标是否可以被分解为具体的执行方案
第四章 课程改革政策及其执行——预期目标偏离探源(二)
第一节 课程改革政策与预期目标偏离
一、课程改革政策问题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二、课程改革政策中的利益博弈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三、课程改革政策的一致性和灵活性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第二节 课程改革决策主体与预期目标偏离
一、课程改革决策主体的统筹权威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二、课程改革决策主体的价值取向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三、课程改革决策主体的决策水平和能力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四、课程改革政策主体的参与性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第三节 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失真与预期目标偏离
一、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变异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二、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不力导致预期目标偏离
第五章 课程实施——预期目标偏离探源(三)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取向与预期目标偏离
一、得过且过取向与预期目标偏离
二、忠实取向与预期目标偏离
三、相互调适取向与预期目标偏离
四、课程创生取向与预期目标偏离
第二节 课程实施者与预期目标偏离
一、课程实施者的角色定位与预期目标偏离
二、实施者的意愿和能力与预期目标的偏离
第三节 课程实施过程的特性与预期目标偏离
一、实施主体的异质性导致预期目标偏离
二、实施内容的流变性导致预期目标偏离
三、实施层次的多级性导致预期目标偏离
第六章 课程改革的推行环境——预期目标偏离探源(四)
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推行策略和推行方式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一、"自上而下"的推行策略容易导致预期目标偏离
二、"运动式"、"突变式"的改革最易导致预期目标偏离
第二节 社会公众的态度和舆论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是否被社会公众认可
二、课程改革能否得到"思想界"的全力支持
三、媒体的舆论误导
第三节 偶然因素:领导集团和中心工作的转移影响预期 目标的偏离
第七章 预期目标偏离的调控策略
第一节 明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增强预期目标的可操控性
一、关照课程改革的普惠价值
二、明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破解体制障碍,增强目标的操作性
四、避免"泰勒原理"的困局
第二节 完善目标预设过程,提高预设目标质量
一、高质量课程改革预设目标的基本特征
二、完善预设目标的决策机制
三、多渠道收集预设目标决策信息
四、加强预期目标的可行性论证
第三节 加强课程改革政策研究,有效控制政策偏差
一、课程改革政策要尽量照顾各方利益
二、提升课程改革决策主体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三、保持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坚持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连贯性
第四节 做好课程改革培训工作,提高课程实施成效
一、鼓励不同类型的专家参与培训
二、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功能
三、尊重教师的课程创生精神
四、加大家长的课程培训力度
第五节 创建课程改革共同体,营造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一、创建课程改革共同体
二、建立理论界、实践界与行政领域的三方对话机制
三、加强课程改革的评估与督导
四、创建支持并推进课程改革的舆论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政策程序正义[J]. 张军凤.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16)
[2]学校领导在教育政策过程中的角色[J]. 黄忠敬.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16)
[3]重新理解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J]. 尹弘飚. 教育发展研究. 2010(10)
[4]教学制度的概念偏差与重构趋向[J]. 范敏.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01)
[5]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J]. 郭华. 课程.教材.教法. 2010(01)
[6]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J]. 金生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3)
[7]多级评价的四步协调模式[J]. 杨慧兰,沈剑平,操宏高,C.华菲尔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3)
[8]我国教育政策的决策研究:成就、缺失与发展[J]. 祁型雨.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04)
[9]渐进改革: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路向的理性选择[J]. 林丹,柳海民. 教育研究. 2009(07)
[10]课程改革: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J]. 石鸥.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9(07)
博士论文
[1]博弈视野下的课程政策研究[D]. 王玲.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控制与教化[D]. 李祖祥.湖南师范大学 2007
[3]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 刘丽群.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D]. 于源溟.湖南师范大学 2004
[5]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 赵长林.湖南师范大学 2004
[6]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 李彦荣.华东师范大学 2004
[7]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 郑家福.西南师范大学 2003
[8]课程政策研究[D]. 胡东芳.华东师范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媒介舆论环境研究[D]. 刘军梅.湖南师范大学 2009
[2]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现状及其思考[D]. 蔡莱莉.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探究教学实施中的教师观念与行为研究[D]. 李鹏.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及其偏离的研究[D]. 崔珂琰.湖南师范大学 2008
[5]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策略研究[D]. 李俊清.福建师范大学 2008
[6]教科书内容偏离课程标准的探究[D]. 凌敏.湖南师范大学 2007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设目标研究[D]. 张文学.湖南师范大学 2007
[8]清末民国时期历史课程标准的教育学审视[D]. 杨红波.湖南师范大学 2007
[9]城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D]. 刘红姣.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二战后美国课程改革的整体特征及其带来的思考[D]. 范姣.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20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420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