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阶层再生产的预演一项对H市两所高中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7 04:23
当前,我国教育规模的扩大并没有促进教育在社会阶层间的均衡分布,调查发现,学生的教育获得与家庭的社会阶层地位存在对应关系,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子女保持着教育获得的优势。现代社会,教育获得与个人的社会阶层定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已经成为人们获得未来社会阶层地位的必要手段,因此,教育获得在各个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分布,在一定程度上预演了社会阶层的再生产。本文通过对教育过程的挖掘,发现教育获得与阶层背景之间的对应关系包含着隐含于教育过程中的一整套机制与策略,通过这些,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再生产了现存的社会阶层关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高中阶段作为大学教育的准备阶段,在个人获得高等教育并进而影响未来社会阶层定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选取了高中这个教育阶段,以H市两所学校为样本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吸收和借鉴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深化对教育过程的挖掘,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场域探讨社会阶层再生产的机制与途径。在我国,学校分流首先是一种由国家利益主导的制度安排及长期历史变迁的结果。在国家有意识的利益导向下,重点学校和普通中学的资本获取和动员能力不断分化。重点中学更容易获得政府各种教育资源投入以及相...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缘起:对教育与社会阶层关系研究的述评
一、国外教育与社会阶层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 教育是职业地位获得中介:布劳-邓肯的开创性研究
(二) 教育阶梯上谁会掉队:来自于国别的比较研究
(三) 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转向
二、国内教育与社会阶层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 由平等到倾斜:教育分层的趋势研究
(二) 由阶层地位到教育地位:教育分层的机制研究
(三) 高等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
三、研究视角:从高中阶段教育过程发掘教育与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关系
第二章 理论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教育的选择功能论
二、教育的再生产理论
(一) 生产关系再生产机制
(二) 文凭制度理论
(三) 文化再生产机制
三、学校作为阶层再生产的工具:布迪厄对法国教育场域的研究
四、核心概念:阶层与资本
(一) 阶层及其划分
(二) 与阶层生成相关的要素:资本、策略及规训
1、资本及其形式
2、策略
3、时间、空间与规训
五、研究框架
六、基本命题或问题
七、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说明
(一) 结构式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半结构式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三) 观察资料基本情况
(四) 文献资料基本情况
第三章 教育分层体系中的两所学校
一、教育分层等级中的两所高中——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
(一) 普通中学第三十二中学
(二) 重点中学第六中学
(三) 两所高中的教育阶层辈出率
二、学校的权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一) 制度分割与学校地位分层:权力主导下的教育不平等
1、教育城乡分割制度的形成及其强化
2、重点学校制度的历史变迁
(二) 学校社会资本:社会影响力背后的经济差异
(三) 学校文化资本:文化产品以及校风和学风
1、学校的文化产品
2、学校的校风与学风
(1) 学校管理的“行政层级控制”
(2) 教师的“相对剥夺感”和职业认同
(3) 学生的学习风貌
(4) 学生的阶层意识、人生价值观与职业追求
三、学校中无所不在的规训
(一) 时间的切割管理
(二) 空间管理
(三) 渗透日常生活的纪律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资本与教育获得
一、两所学校学生的社会阶层背景
二、家庭经济资本与子女教育获得
(一) 教育消费的阶层差异
(二) 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
1、父母工作性质与对自由时间的支配
2、家庭文化环境的营造
三、家庭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
(一) 家庭文化资本的阶层差异
(二) 文化资本的传递与学业成就
1、教育抱负、家长期望
2、语言的培养
3、教育方法、价值观的传递
4、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文化活动
四、家庭社会资本与教育获得
(一) 家庭内的社会资本
(二) 家庭外的社会资本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分化
一、学生班级分层的阶层含义
(一) 学业成就分层及其社会阶层背景
(二) 组织资源分层及其社会阶层背景
(三) 班级分层、高考升学与学生阶层背景
二、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等级分类及其社会分层功能
(一) 知识等级化的社会分层功能
(二) 知识分配的阶层差异
1、教学语言模式隐藏的等级
2、学校的策略:因材施教掩盖下的等级分类
(1) 考试:得心应手的分层工具
(2) 分班:人为的等级强化
3、教师的分类图式:等级化的教育交往
(1) 标签形塑的准阶层身份
(2) 权力操控的知识分配
(3) 区隔化的空间安排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和贡献
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J]. 洪岩璧,钱民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福柯微观权力的时空特点及其控制与应用[J]. 张广利,汪冬冬. 学术交流. 2008(02)
[3]中国城市教育分层研究(1949—2003)[J]. 郝大海.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6)
[4]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行动”概念的深度审视[J]. 乔丽英.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5]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研究——基于对某高校农村学生群体的调查[J]. 王处辉,李娜.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04)
[6]论课程知识的选择——基于布尔迪厄的课程观[J]. 晏燕平.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7]学校场域与交往惯习(一)——关于教育交往的对话[J]. 金生鈜.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7(06)
[8]布迪厄高等教育公平观探析——《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解读[J]. 唐琼一. 高教探索. 2007(03)
[9]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J]. 仇立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10]教育:地位生产机制,还是再生产机制——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的理论述评[J]. 陈彬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7(02)
博士论文
[1]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 宫留记.南京师范大学 2007
[2]论教育身份[D]. 陈振中.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知识·权力·控制[D]. 黄忠敬.华东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研究[D]. 汪昌华.安徽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21352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缘起:对教育与社会阶层关系研究的述评
一、国外教育与社会阶层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 教育是职业地位获得中介:布劳-邓肯的开创性研究
(二) 教育阶梯上谁会掉队:来自于国别的比较研究
(三) 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转向
二、国内教育与社会阶层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 由平等到倾斜:教育分层的趋势研究
(二) 由阶层地位到教育地位:教育分层的机制研究
(三) 高等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
三、研究视角:从高中阶段教育过程发掘教育与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关系
第二章 理论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教育的选择功能论
二、教育的再生产理论
(一) 生产关系再生产机制
(二) 文凭制度理论
(三) 文化再生产机制
三、学校作为阶层再生产的工具:布迪厄对法国教育场域的研究
四、核心概念:阶层与资本
(一) 阶层及其划分
(二) 与阶层生成相关的要素:资本、策略及规训
1、资本及其形式
2、策略
3、时间、空间与规训
五、研究框架
六、基本命题或问题
七、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说明
(一) 结构式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半结构式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三) 观察资料基本情况
(四) 文献资料基本情况
第三章 教育分层体系中的两所学校
一、教育分层等级中的两所高中——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
(一) 普通中学第三十二中学
(二) 重点中学第六中学
(三) 两所高中的教育阶层辈出率
二、学校的权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一) 制度分割与学校地位分层:权力主导下的教育不平等
1、教育城乡分割制度的形成及其强化
2、重点学校制度的历史变迁
(二) 学校社会资本:社会影响力背后的经济差异
(三) 学校文化资本:文化产品以及校风和学风
1、学校的文化产品
2、学校的校风与学风
(1) 学校管理的“行政层级控制”
(2) 教师的“相对剥夺感”和职业认同
(3) 学生的学习风貌
(4) 学生的阶层意识、人生价值观与职业追求
三、学校中无所不在的规训
(一) 时间的切割管理
(二) 空间管理
(三) 渗透日常生活的纪律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资本与教育获得
一、两所学校学生的社会阶层背景
二、家庭经济资本与子女教育获得
(一) 教育消费的阶层差异
(二) 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
1、父母工作性质与对自由时间的支配
2、家庭文化环境的营造
三、家庭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
(一) 家庭文化资本的阶层差异
(二) 文化资本的传递与学业成就
1、教育抱负、家长期望
2、语言的培养
3、教育方法、价值观的传递
4、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文化活动
四、家庭社会资本与教育获得
(一) 家庭内的社会资本
(二) 家庭外的社会资本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分化
一、学生班级分层的阶层含义
(一) 学业成就分层及其社会阶层背景
(二) 组织资源分层及其社会阶层背景
(三) 班级分层、高考升学与学生阶层背景
二、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等级分类及其社会分层功能
(一) 知识等级化的社会分层功能
(二) 知识分配的阶层差异
1、教学语言模式隐藏的等级
2、学校的策略:因材施教掩盖下的等级分类
(1) 考试:得心应手的分层工具
(2) 分班:人为的等级强化
3、教师的分类图式:等级化的教育交往
(1) 标签形塑的准阶层身份
(2) 权力操控的知识分配
(3) 区隔化的空间安排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和贡献
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J]. 洪岩璧,钱民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福柯微观权力的时空特点及其控制与应用[J]. 张广利,汪冬冬. 学术交流. 2008(02)
[3]中国城市教育分层研究(1949—2003)[J]. 郝大海.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6)
[4]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行动”概念的深度审视[J]. 乔丽英.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5]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研究——基于对某高校农村学生群体的调查[J]. 王处辉,李娜.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04)
[6]论课程知识的选择——基于布尔迪厄的课程观[J]. 晏燕平.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7]学校场域与交往惯习(一)——关于教育交往的对话[J]. 金生鈜.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7(06)
[8]布迪厄高等教育公平观探析——《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解读[J]. 唐琼一. 高教探索. 2007(03)
[9]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J]. 仇立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10]教育:地位生产机制,还是再生产机制——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的理论述评[J]. 陈彬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7(02)
博士论文
[1]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 宫留记.南京师范大学 2007
[2]论教育身份[D]. 陈振中.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知识·权力·控制[D]. 黄忠敬.华东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研究[D]. 汪昌华.安徽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21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42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