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法之争与礼法两派不同选择原因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2-09-30 15:55
1840年鸦片战争后,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的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发生了必然的激烈碰撞,古老的中华法律文化也经历了与西方法律文化由对立冲突到调和融合的痛苦过程。礼法之争就是这一过程的缩影。本文从动态即论争过程和静态即人物分析两个方面对礼法之争进行分析,并论证礼法两派代表人物何以各自做出不同的选择。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写作动机和写作视角
二、研究现状
(一) 论著
(二) 论文
三、使用材料的说明
四、文章架构
第一章 动态研究:礼与法的选择
第一节 “礼法之争”的词义
第二节 礼法之争的背景
第三节 礼法之争的过程
一、第一次论争
二、第二次论争
三、第三次论争
第二章 静态研究:礼法两派代表人物分析
第一节 礼教派代表人物分析
一、张之洞
二、劳乃宣
三、陈宝琛
四、小结
第二节 法理派代表人物分析
一、沈家本
二、伍廷芳
三、杨度
四、董康
五、江庸
六、小结
第三章 结语
一、礼法两派的特点
二、礼法两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乃宣与清末修律述论[J]. 于建胜. 历史教学问题. 2007(05)
[2]在变迁中寻找契机的法律人——评伍廷芳法律思想及其实践[J]. 倪红. 世纪桥. 2007(08)
[3]《大清民事诉讼律》修订考析[J]. 吴泽勇. 现代法学. 2007(04)
[4]清末礼法之争背后的法律思想价值[J]. 柴荣. 广东社会科学. 2007(02)
[5]论晚清以来法律人的崛起——回首浙江法律人[J]. 刘正中. 法治研究. 2007(02)
[6]清末礼教派法律思想的理性思考[J]. 严文强. 江汉论坛. 2007(01)
[7]关于清末“无夫奸”是否为罪的论争[J]. 周峰.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1)
[8]杨度宪政思想略论[J]. 周向阳. 船山学刊. 2006(04)
[9]尚未破解的“礼法之争”难题[J]. 张仁善. 政法论坛. 2006(05)
[10]试析法学家与法律转型的关系——以沈家本个人角色与晚清法律变革为例[J]. 冯琳. 江海学刊. 2006(02)
本文编号:3683843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写作动机和写作视角
二、研究现状
(一) 论著
(二) 论文
三、使用材料的说明
四、文章架构
第一章 动态研究:礼与法的选择
第一节 “礼法之争”的词义
第二节 礼法之争的背景
第三节 礼法之争的过程
一、第一次论争
二、第二次论争
三、第三次论争
第二章 静态研究:礼法两派代表人物分析
第一节 礼教派代表人物分析
一、张之洞
二、劳乃宣
三、陈宝琛
四、小结
第二节 法理派代表人物分析
一、沈家本
二、伍廷芳
三、杨度
四、董康
五、江庸
六、小结
第三章 结语
一、礼法两派的特点
二、礼法两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乃宣与清末修律述论[J]. 于建胜. 历史教学问题. 2007(05)
[2]在变迁中寻找契机的法律人——评伍廷芳法律思想及其实践[J]. 倪红. 世纪桥. 2007(08)
[3]《大清民事诉讼律》修订考析[J]. 吴泽勇. 现代法学. 2007(04)
[4]清末礼法之争背后的法律思想价值[J]. 柴荣. 广东社会科学. 2007(02)
[5]论晚清以来法律人的崛起——回首浙江法律人[J]. 刘正中. 法治研究. 2007(02)
[6]清末礼教派法律思想的理性思考[J]. 严文强. 江汉论坛. 2007(01)
[7]关于清末“无夫奸”是否为罪的论争[J]. 周峰.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1)
[8]杨度宪政思想略论[J]. 周向阳. 船山学刊. 2006(04)
[9]尚未破解的“礼法之争”难题[J]. 张仁善. 政法论坛. 2006(05)
[10]试析法学家与法律转型的关系——以沈家本个人角色与晚清法律变革为例[J]. 冯琳. 江海学刊. 2006(02)
本文编号:3683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68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