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股东派生诉讼之诉讼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7 07:41

  本文选题:股东派生诉讼 + 诉讼结构 ; 参考:《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起源于英美国家的衡平法,后各国纷纷于立法中确立该制度。我国在2006年新《公司法》实施之前,立法中一直没有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规定,这一立法空白给我国司法实践带来很多困难。正是意识到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在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等方面具有的现实意义,我国终于在新《公司法》中规定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然而,对股东派生诉讼进行研究的时候,不能忽略的是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毕竟是诉讼方式的一种,制度本身的落实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诉讼程序中来,这就需要在程序法规范中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使实体法与程序法相协调。因此在对股东派生诉讼的发展历史及现实意义进行简单介绍后,本文试图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放到程序性规范之下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及具体制度的探讨。 本文以股东派生诉讼之诉讼结构为主线,从诉讼结构要素的广度、诉讼结构要素的深度、诉讼结构构建的理念等方面,阐述股东派生诉讼在具体制度及制度背后的理论支撑上与普通民事诉讼制度相较有哪些方面的变革。 诉讼结构要素主要包含当事人及法院,诉讼结构要素的变革,主要指当事人范围的扩大及当事人限制性要求的加深,正因股东派生诉讼诉讼结构要素的特殊性,传统的当事人理论是否能够对该制度进行解释?本文将有详细的论述。 股东派生诉讼诉讼结构构建理念的不同,首先在于股东派生诉讼的适用可能产生的极端,即或泛滥或沦为空文。为了防止这种极端的产生,有必要在构建该诉讼结构时,利用经济利益为杠杆,平衡激励机制和防御机制。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体现了国家司法对于公司自治权的干预,这就会存在一个限度的问题,因此平衡公司自治权和国家司法干预权又成为必要。 由于股东派生诉讼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特性,在诉讼结构样态上较之传统的民事诉讼结构样态又会有何不同?本文也会做一个浅析;而在论述过程中,本文会有意识的对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进行介绍;最后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即在法律移植和借鉴过程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某一制度片面理解、僵化引入,而应该全面把握,这样才能构建起和谐的法律体系。
[Abstract]:The system of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 originated from the equity law of Anglo-American countries.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ompany Law in 2006, there was no shareholder derivative litigation system in our legislation, which brought a lot of difficulties to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Realizing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hareholder derivative litigation system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China has finally stipulated the shareholder derivative litigation system in the new Company Law. However, when studying the shareholder derivative litigation, what can not be ignored is that the shareholder derivative litigation system is after all a kind of litigation mod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itself should eventually return to the litigation procedure. In order to harmonize substantive law with procedural law,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rules of procedural law accordingly. Therefore, after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y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hareholder derivative litig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ut the shareholder derivative litigation system under the procedural norms for a deep theoretical and specific system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litigation structure of the shareholder derivative litigation as the main lin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breadth of the elements of the litigation structure, the depth of the elements of the litigation structure, the concep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tigation structure, etc.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form of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 in the specific system and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behind the system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civil litigation system. The elements of litigation structure mainly include the parties and the courts. The reform of the elements of the litigation structure mainly refers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the parties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stri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ies, which is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lements of the shareholder derivative litigation structure. Can the traditional party theory explain the system? This article will b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ncept of construction of shareholder derivative litigation i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 may produce extreme, even overflow or become empty text. In order to prevent this extreme, it is necessary to balanc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defense mechanism by using economic interests as leverage when constructing the litigation structure. The shareholder derivative litigation system reflects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state judicature to the company autonomy, which will have a limited problem, so it is necessary to balance the company autonomy with the state judicial intervention.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reholder derivative litigation in the above aspect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itigation struc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civil litigation structure? This paper will also do an analysis; and in the process of discussion, this paper will consciously introduce the advanced legislativ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finally, natural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planting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law, we can not only see the trees without the forest,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legal system, the unilateral understanding of a certain syste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ossific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grasped.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2.291.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敏;袁锦;;试论公司员工派生诉讼制度[J];中国商法年刊;2009年00期

2 毛兴勤;;程序性制裁:我国刑辩律师权利的体制保障[J];学理论;2011年16期

3 林少伟;;英国派生诉讼的最新发展:普通法的回归[J];时代法学;2011年04期

4 祁亚平;;刑事庭审中的事实认定[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赵胤;;反思起诉书一本主义的可行性——以配套制度为视角[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6 蒋涤非;;论证据与证据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以电子证据的可信度危机为论证起点[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仇晓光;单旭龙;;论当前我国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变革的困境与出路[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周亦峰;;试论刑事被害人诉权对公诉权的制衡[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04期

9 石聚航;;论刑事诉讼法的可诉性[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王丽爱;;论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J];中国-东盟博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可;;股东派生诉讼及其在我国适用的一些问题——原告主体资格限制制度在我国的特殊性[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2 刘向东;岳丽娟;;解决辩护律师调查取证难的具体措施[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萧伯符;刘蜜;;也论刑事诉讼中的法官中立性[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4 王旭军;梁静;;行政合同司法救济类型化探究[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莉;;公诉方式改革的深化研究与探讨[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徐昕;;法官为什么不相信证人?——证人在转型中国司法过程中的作用[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郭侃;张朝霞;;试析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8 徐云;刘中发;;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中的若干问题[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9 冯景合;;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董淳锷;;公司法实施的激励机制研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证券时报记者 黄婷;加强关联交易信披 建立股东派生诉讼机制[N];证券时报;2011年

2 仪征市人民法院 孙晓芳;浅析股东派生诉讼提起权利弊[N];江苏经济报;2009年

3 曹呈宏;对“三角形诉讼结构”理论的修正[N];检察日报;2004年

4 周澎 徐继华;股东派生诉讼探讨[N];江苏经济报;2003年

5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陈志武;公司法上的股东派生诉讼[N];工人日报;2008年

6 舒旭霞;审理股东派生诉讼案件的几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联合证券娄家杭;从三九医药案不予受理说起[N];证券时报;2003年

8 傅达林;“检察长列席审委会”与诉讼结构的完善[N];工人日报;2008年

9 ;排除非法证据 夯实案件事实基础[N];人民法院报;2010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汤维建;民事诉讼之诉中监督的菱形结构论[N];检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浩;股东派生诉讼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冬京;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王韶华;民事诉讼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杨立新;刑事诉讼平衡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章礼明;论刑事鉴定权配置[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张小玲;刑事诉讼客体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张爱球;论现代社会中的诉讼功能[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志鹏;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马越常;刑事辩护理论与实务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姣;股东派生诉讼之诉讼结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君;股东派生诉讼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娜;股东派生诉讼理论与实务之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吕艳明;论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当事人[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武瑞娟;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约束机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孙舒源;英国股东派生诉讼成文法的形成与构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巍;议股东派生诉讼的制约、激励及救济[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夏哲;股东派生诉讼法律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曹倩云;试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的完善[D];南昌大学;2011年

10 吕艳伟;股东派生诉讼规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41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941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b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