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仲裁第三人制度
本文关键词:也论仲裁第三人制度
【摘要】:目前部分仲裁较发达的国家和国际仲裁机构已经试行了仲裁第三人程序。而我国对于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立场当前正处在徘徊中,部分仲裁机构曾进行过实践,但是现在又放弃了改革。司法实践中曾意图构建该制度,但是迄今尚未完成。而我国的《合同法》、《民法通则》、《公司法》、《保险法》等法律中已有仲裁协议扩展的立法和理论基础,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的仲裁第三人制度。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
【关键词】: 仲裁第三人 仲裁的契约性 仲裁协议扩展
【分类号】:D925.7
【正文快照】: 当前国外关于仲裁第三人的研究,主要以合同第三人或仲裁协议的扩展为基础,仲裁第三人指的是非仲裁协议签字方,但是仲裁协议效力扩张所及的第三人。在我国,许多学者持同样的观点,由此展开了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探讨。目前我国关于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论争大多集中于概念分歧。而实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玉军;;论仲裁第三人[J];法学家;2001年03期
2 林一飞;论仲裁与第三人[J];法学评论;2000年01期
3 刘传慕;对仲裁庭追加第三人的法律分析[J];人民司法;1998年09期
4 宋连斌,杨玲;论仲裁第三人[J];仲裁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瑾;我国仲裁协议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乔慧娟;;论仲裁第三人[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伊术通;;论仲裁第三人的确定[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孙兆秋;;仲裁条款对合同第三人的效力[J];北京仲裁;2005年04期
5 周江;;也谈仲裁机构的民间性[J];北京仲裁;2007年02期
6 宋明志;;仲裁协议若干问题研究——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及《仲裁法》修改[J];北京仲裁;2008年01期
7 李婧;;论我国仲裁员的法定资格[J];北京仲裁;2008年01期
8 岳力;;论仲裁中调解的功能[J];北京仲裁;2008年02期
9 毛盈超;;试论错误的仲裁中调解之救济——从一离奇错案引发的对仲裁中调解制度的思考[J];北京仲裁;2009年02期
10 宋明志;;仲裁裁决效力论[J];北京仲裁;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何其生;杨泽伟;张辉;许威;;中国国际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宋翼;;浅议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与创新[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3 杨玲;;论我国重新仲裁的发回根据——以国内法院实践为例[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私法卷)[C];2006年
4 陈朝晖;;由仲裁案例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发展[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叶永禄;曹莉;;论我国仲裁第三人的理论基础及制度构建[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丁爱玲;;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可行性探析[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周红民;宋玉;;试析仲裁程序中的第三人制度[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琦;王菲;;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建[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玫黎;宋秋婵;;法院与仲裁庭“伙伴关系”论[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翔;当代国际商事仲裁实体法适用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崔起凡;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刘晓红;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4 鞠海亭;网络环境下的国际民事诉讼法律问题[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5 石育斌;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石现明;国际商事仲裁当事人权利救济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姜霞;仲裁司法审查程序要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石慧;以条约为基础的投资者与国家间仲裁机制的评判[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9 赵宁;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齐湘泉;外国仲裁裁决承认及执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颖;关于流失文物返还的法律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罗婷;论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梁娜;合并仲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吴筱婉;临时仲裁制度及其对我国海事仲裁的借鉴意义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王俊梅;新西兰体育仲裁制度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颜苗丽;非洲商法统一组织仲裁制度与中国仲裁制度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晶;仲裁案件引入“长臂”效应的和谐意义[D];西北大学;2010年
8 李丹丹;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赵宇贤;市场经济下商事仲裁的运作过程及其经验浅析[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钟鸣;论临时仲裁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夏蔚;仲裁第三人研究[J];当代法学;2000年05期
2 刘亚玲;新合同法代理制度对我国仲裁的影响——兼论仲裁制度的完善[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郭玉军;;论仲裁第三人[J];法学家;2001年03期
4 林一飞;论仲裁与第三人[J];法学评论;2000年01期
5 庞小菊;仲裁中应设立第三人制度[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刘传慕;对仲裁庭追加第三人的法律分析[J];人民司法;1998年09期
7 张发祥;论仲裁程序的当事人[J];现代法学;1996年02期
8 屈广清,周清华,吴莉婧;论仲裁制度中的第三人[J];中国海商法年刊;2000年0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健;;仲裁第三人制度探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王红艳;;对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理论与实践的评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庞小菊;仲裁中应设立第三人制度[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王文双;;我国仲裁第三人存在的实践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年10期
5 徐鸿鹄;;仲裁第三人制度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07期
6 程琳;构建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想[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连晓坚;;浅议仲裁第三人[J];法制与社会;2010年17期
8 邱滕;;论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立[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9 余子新,王红艳;仲裁协议第三人刍议[J];河北法学;2004年10期
10 陈元芳;;对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论分析及实务探索[J];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丁爱玲;;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可行性探析[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琦;王菲;;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建[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朝晖;;由仲裁案例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发展[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丽君;;我国合并仲裁制度建立之构想[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丽双;仲裁第三人制度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2 蒋娟;论仲裁第三人制度[D];河南大学;2010年
3 何凡;论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郭玉洁;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闫光鹏;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法律问题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陈晓萍;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杨静;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8 靳远茜;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9 何敏;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构建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10 孙雪;国际商会2012仲裁规则之“仲裁第三人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95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69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