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04-22 08:15
论文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从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消费主义和消费异化、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等方面,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家对生态危机的分析,以及对生态保护的积极倡导,对于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带来了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生态危机的广泛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从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消费主义和异化消费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入手,解释了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对于我国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成因的分析
(一)科学技术的不当选择和应用
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增强了人类改造与征服自然的能力,人们可以对自然资源运用自如,任何资源都为我所用,在这股强大力量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物质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增长。但是,随着对科学技术不正当的选择与应用,使这股强大的力量渐渐失去控制,引发了多种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问题。于是,有不少人开始追踪科学技术的罪责,认为科学技术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家认为,“科学技术仅仅是控制自然这一逐级广为人知的更宏大谋划的有力工具。”指出科学技术只是人们借以发展的工具,它本身并没有价值属性,科学技术运用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取决于它是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发挥作用。究其原因,“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关键取决于它所承载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严重的生态危机不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追求科学技术进步来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希望最终也只能是幻想,追其根源才是正道。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发达工业社会,因此,一部分人开始认为正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生产、高消费,生产者利用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肆意向自然界进军,进而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家指出,他们对于科学技术的批判,并不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科学技术不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他们所批判的是在资本主义的控制下,对科学技术的非理性滥用和对自然资源肆无忌惮的无情掠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盲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用科学技术之便,无止境的扩大生产,开采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才会误导人们认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生态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家批判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非理性滥用,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科学技术从资本的控制下解脱出来,不再臣服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从而使科学技术实现真正的解放和发展,进而起到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前进的作用。
(二)消费主义与消费异化
人们进行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进而获得一种幸福感。人是理性的人,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实实在在存在于消费活动中,有自己的情感、直觉和判断力,人们的一切消费活动是受自己意志自由支配的,有它发生和存在的意义。但是,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主义开始盛行,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求,填补内心的空虚,追求心理慰藉,便把体面和奢华的消费当作一种消遣活动和生活的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胃口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趣味趋向一致,资本家正是捕捉到这一点,进而影响和控制了大众的消费。他们利用大众这种不恰当的消费心理,使自己的生产活动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并通过一系列刺激手段,最终达到控制消费的目的。这种消费正是所谓的异化消费,即“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给大众带来了众多不满情绪,而异化消费正好暂时缓解和安抚了大众的不满,但这只是资本主义暂缓灭亡的方式,继续下去只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在异化消费的时代,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消费带来的利益,便盲目地扩大生产,必然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因此,高消费高生产,必然把生态危机问题带入人类的视野。因过度消费而去过度生产必然进入恶性循环之中,进而更多的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生态环境会继续恶化,造成破坏性极大的生态危机。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也是无限的,而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种高消费高生产的现象必然会对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致命的打击,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三)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家开始探寻导致生态危机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他们不再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异化消费、工业化规模的扩大作为生态危机的根源,而是把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制度基于资本追求利润的扩张逻辑必然内在的含有反生态本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生态上的不可持续性。”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反生态的本性,而这种反生态性就来源于资本的本性,即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资本具有效用原则和增殖原则,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无限扩张的要求决定了生产要不断地索取生产资料,资本的效用原则得到充分彰显,使自然界逐渐丧失了自身的价值而变成了一种单纯的工具。而资本的增殖原则是与效用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使自然界的工具化变得越来越严重,如果资本只是简单地利用一下自然界,那么生产对自然界的破坏也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是问题在于资本对增殖具有无限追求的本性,因而对自然的破坏也具有了无限性。
在现行的资本主义体制下,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的发生。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本无限制的扩张,要求大量的生产资料,于是,便把自然界当作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的来源,随用随取,同时又把大自然当作垃圾场,将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和那些不受欢迎的产品,以各种形式扔给自然界,这不仅导致了资源枯竭,而且还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由此可以看出,资本扩张的要求、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是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的。在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体制下,工业产出的不断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事实上,人类一些生产方式和行为已经超越了生态的红线,步入了生态的警戒区,人类随时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报复。资本不断追求利润的本性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规模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自然界却无法进行自我扩张,自我修复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紧张,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一)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实行理性消费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着环境保护观念缺失,意识淡薄等不良现象。因此,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培养全体公民生态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势在必行,以确保公众对环境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深化的认识,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切实把保护生态环境付诸实际。在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绿色消费观,实行绿色消费有利于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意识与消费活动,站在环境保护的立场上进行消费,进而将消费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的限度。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众多不和谐因素,消费异化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例如对奢侈品的追求已不是为了获取它的使用价值,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消费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严重的扭曲,“消费意识形态及其困境提醒我们,尽快走出消费陷阱,是人类面临的紧迫任务。” 消费异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摆脱消费异化现象,,实现正常消费,绿色消费。通过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家对异化消费现象的批判,有助于我们对我国的消费文化做一个新的定位,这种消费文化应该是绿色的、生态的、适度的和理性的,从文化观念上彻底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才能真正实现绿色消费。
(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行适度的经济增长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经济高增长的背后却付出了环境的代价,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按照西方马克主义生态学家的基本观点,发展要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而不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无限制的扩大生产,最终导致生态危机。中国以往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盲目的扩大生产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无法弥补对环境的破坏,反而给资源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应时刻保持理智的头脑,不能仅仅为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牺牲了生态环境,要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切实保护自然资源,不超越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不违背客观发展规律,使经济增长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内,大力发展高质高效的经济,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力争做到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尤其是促进当前社会普遍提倡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三)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如今,我国不仅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发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量排放废弃物,超出了自然自我净化和承受能力,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与自然不和谐现象凸显,生态环境呈现出疲态和病态,如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土地沙漠化速度加快,耕地不断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矿产资源严重枯竭,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党和国家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战略。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要求我们不能丢掉经济建设,必须坚持并促进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告诫人们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发展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能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焕发经济增长活力。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编号:39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39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