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功能缺失之反思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功能缺失之反思
【摘要】: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具有维护劳动关系稳定、迅速快捷高效地解决劳动争议以及终局解决劳动争议的功能,但我国现有的制度设计存在众多缺陷,导致功能缺失,应当从调解规则、调解组织机构、调解适用范围以及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保证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在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的实际效用。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3-Ib-011)
【分类号】:D922.591
【正文快照】: 2008年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我国第一部劳动争议处理的专门法,对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事实上也为我国劳动争议调解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各级各类基层调解组织处理案件52万多件,其中仅乡镇街道调解组织就处理22万多件,占各类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调解程序研究[J];法律适用;2009年06期
2 陈玉萍;国外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J];中国劳动;2005年02期
3 徐荣华;徐馨;;完善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思考[J];中国劳动;2010年09期
4 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专业委员会课题组;郑东亮;曹可安;孙瑜香;周国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跟踪研究[J];中国劳动;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庆华;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陆攀;孔云龙;;论我国体育仲裁程序的建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石茂生;赵世峰;;正当法律程序视角下的法官作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陈兴良;周光权;;超越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5 陈瑞华;;正义的误区——评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2期
6 杨凯;;论刑法规范谦抑原则[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7 杨正喜;潘军;;新时期我国产业行动及其法律规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谢耿亮;;法律移植、法律文化与法律发展——澳门法现状的批判[J];比较法研究;2009年05期
9 谢增毅;;劳动关系的内涵及雇员和雇主身份之认定[J];比较法研究;2009年06期
10 卢智增;;公正:公共行政的价值目标[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万一;李秀文;;论职工(劳动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周宗良;;诉讼调解在审判权运行中的角色定位——兼“以案论理”析三对核心关系的处理[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钰;刘晓明;关保英;戴建平;张宪民;裘国梁;吴祖强;刘伟东;吴薇;朱永康;陆敬波;崔凯;姜国栋;罗欣;金苗林;张福祥;;劳动合同法与劳动行政管理关系研究[A];2009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9年
4 李青春;;董必武的人民司法观与司法解决纠纷机制在农村社会中的现实困境及运作进路——以民事司法为基点[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5 胡芬;;服务型政府与就业服务权保护[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王宏玉;;构建和谐社会,加强非监禁刑理念研究——非监禁刑的理念:矛盾冲突中的选择[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7 李培智;;劳动关系概念论纲[A];京津冀和谐劳动关系论坛暨河北省法学会劳动法学研究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林沈节;刘琳;;社会救助领域争端解决机制完善路径分析[A];社会管理法治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咸彦江;谭江衡;;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若干问题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4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周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动契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丹丹;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朱家德;权力的规制:大学章程的历史流变与当代形态[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许人;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的关系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我国经济性裁员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原;解雇事由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肖育文;“三调联动”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殷建珍;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D];湘潭大学;2009年
5 谢晟;论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具体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鹊林;南非集体谈判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华武;我国劳动争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8 李恒;主要发达国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及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邓丽萍;完善我国行政调解制度构想[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兰;上海市银行业劳动力派遣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利平;;劳动争议案件诉讼调解工作的完善与发展[J];法治论坛;2007年02期
2 刘海宁;张建超;;劳动争议诉前调解的法律特点[J];法制与社会;2009年30期
3 罗兴国;劳动争议基层调解制度质疑[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刘诚;;国外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及其启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刘冬京,黄教珍;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之程序保障[J];求索;2004年12期
6 于占华;关于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与西班牙的劳资诉讼[J];政法论坛;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锋;;我能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吗[J];教育与职业;2004年25期
2 张勇;化解劳动争议的方法[J];湖南农业;2005年12期
3 ;我国劳动争议案七大特点[J];职业;2006年10期
4 ;关于做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J];中国劳动保障;2008年03期
5 吉志铭;;泰州建立基层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强化劳动争议柔性处理[J];中国劳动;2009年04期
6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解读[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2年01期
7 高茂祥;;基于劳动争议调解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理解和思考[J];经济师;2012年03期
8 全国工商联课题组;王全兴;白莲湘;吴文芳;李坤刚;毛红杏;;工商联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问题研究[J];中国劳动;2012年09期
9 常廷彬;姚震乾;;试论劳动争议调解[J];探求;2012年06期
10 王洋洋;王美蓉;;关于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制度的调查报告——基于南京市18个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实地访谈调查[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婉婷;;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白保群;;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异同[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玉华;;劳动争议及其预防[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建平;;当前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特殊法律问题[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顾金林;;简言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7 刘淑芬;;议劳动争议立法的出现及发展[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8 王中;陈曦;刘显中;侯继山;;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反思与重整[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9 李航;;正确处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10 马建军;;涉外劳动争议的法律适用以及司法管辖[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方芳;本市首家民企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成立[N];北京日报;2005年
2 ;我国劳动争议现状及处理对策研究[N];中国企业报;2004年
3 黄世宏;制定人事劳动争议仲裁法[N];福建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钟鞍钢;劳动争议为何大幅上升[N];法制日报;2002年
5 全国政协委员 倪豪梅;加快劳动争议调解立法[N];人民日报;2005年
6 记者 顾荣 实习生 杨立军;劳动争议仲裁遭遇难题[N];西安日报;2005年
7 ;劳动争议仲裁知识问答[N];昌吉日报;2007年
8 赵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下旬首次审议[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记者 李白蕾;劳动争议立法聚焦四热点[N];福州日报;2006年
10 金英杰;企业应保障职工享有申请劳动争议的权利[N];工人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反思与重构[D];湖南大学;2009年
2 王兾匴;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周艳丽;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合理衔接[D];湘潭大学;2009年
4 王丽娜;论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机制[D];青岛大学;2010年
5 杨思远;劳动争议的实证分析与法律救济[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6 朱香艳;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宁静波;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唐菁;论我国劳动争议救济机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陶然;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评价及其完善[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游妮妮;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关系[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45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245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