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劳动法”的收入分配效应解析——基于山东省制造业的经验数据
本文关键词:“新劳动法”的收入分配效应解析——基于山东省制造业的经验数据
【摘要】:文章利用山东省制造业的调查数据,解析了"新劳动法"的收入分配效应,即基于参数估计、劳动力组成效应和工资结构效应分解、收入的流动性分析和不平等指数的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新劳动法存在显著的政策效应,它提高了劳动者的绝对收入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劳动者的相对收入水平。收入流动性分析显示,向上移动的劳动者比率大于向下移动的比率,由此可预期移动的结果会降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而不平等指数的变动则证明了上述结论。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劳动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由于我国原有《劳动法》存在劳资监管上的缺陷,导致劳动者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针对这种状况,《劳动合同法》(简稼‘新劳动法勺对原有的劳动关系立法模式做出重大调整,以此实现‘完普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葛玉好;;部门选择对工资性别差距的影响:1988—2001年[J];经济学(季刊);2007年02期
2 王美艳;;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先国;黄志岭;;职业分割及其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基于2002年中国城镇调查队数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李晓宁;;职业分割、性别歧视与工资差距[J];财经科学;2008年02期
3 张抗私;;社会排斥与劳动力市场分割——以性别歧视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5期
4 张世伟;罗胤;汪宁宁;;吉林省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工资差异[J];东北亚论坛;2007年06期
5 李文星;袁志刚;;中国就业结构失衡:现状、原因与调整政策[J];当代财经;2010年03期
6 刘泽云;;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2期
7 杨菊华;;两性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4期
8 葛玉好;赵媛媛;;中国性别工资差距实证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6期
9 蔡f ;;关于中国人口及相关问题的若干认识误区[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10 严善平;;人力资本、制度与工资差别——对大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2 罗胤;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刘妍;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黄志岭;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性别和户籍差异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丁梓楠;基于不同产业劳动报酬差异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6 谢周亮;转型期我国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娄世艳;中国教育收益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王杰;劳动制度变迁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乔明睿;就业权利失衡与城乡劳动者收入差距[D];浙江大学;2010年
10 亓寿伟;转型期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计量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f ,王美艳;女性劳动力供给特点与教育投资[J];江海学刊;2001年06期
2 王美艳;;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剑华;;《劳动合同法》背后的劳资博弈[J];黄金时代;2008年03期
2 谢增毅;;劳动法与小企业的优惠待遇[J];法学研究;2010年02期
3 王震;;新劳动法是一剂猛药[J];黄金时代;2008年03期
4 ;开卷有感[J];江淮法治;2011年12期
5 姚先国;;权利的边界——反思《劳动合同法》[J];经济学动态;2011年05期
6 赵金瑞;李大伟;;劳动合同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7期
7 刘吉;;中国是《劳动合同法》危机[J];竞争力;2009年03期
8 郭芳萍;;刍议事业单位劳务派遣及其注意事项[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2期
9 申天恩;;劳动合同主体适格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10 赵靖;;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与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软法”现象刍议[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刘飞;杜彦斌;;实施机床绿色再制造,提升西部制造业装备能力[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3 曾忠;季成;林辉;;ERP技术应用探讨[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风;;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贾建锋;赵希男;朱春红;;制造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的评价:基于个性优势识别的视角[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陶义平;;经济全球化带给机械制造业的思考[A];2003年11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余开朝;;制造业信息化规划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利民;;面向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的研究[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7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9 金潜翔;;刍议西部制造业标准化管理创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10 林一松;方平;郑时雄;;制造业中基于DSP的嵌入式智能控制器[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圣祥;唱衰《劳动合同法》考验政府善治[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2 舒圣祥;如何面对唱衰劳动合同法的企图[N];光明日报;2008年
3 孙健芳;劳动力困局[N];经济观察报;2008年
4 汤璇;《劳动合同法》不是“洪水猛兽”[N];广东建设报;2007年
5 沈衍琪;新劳动法并未引起“撤资威胁”[N];北京日报;2007年
6 陈步雷 新京报记者 ;抓紧制定急需的《劳动合同法》[N];江苏经济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宏宸;劳动新法促企业顺时而变[N];民营经济报;2007年
8 潘兆年邋记者 廖俊杰;重庆餐饮业积极接纳新劳动法[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吴飞;劳动法教授质疑《劳动合同法》[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
10 瞿方业;企业抱怨《劳动合同法》的另类解读[N];中国工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劳动制度变迁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刁慧娜;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学花;中国产业集聚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5 洪勇;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咏源;基于组织学习的制造业生产系统知识传递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张阐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卫锋;《劳动合同法》与和谐劳聘关系的构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10 张在范;俄罗斯劳动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实现机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萍;企业用工机制的劳动法保障[D];湖南大学;2009年
2 柯振兴;劳动合同法的双倍工资赔偿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伊娜;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思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白文钦;中韩劳动合同制度比较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5 夏娇;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卿松;《劳动合同法》施行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李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四川中小企业员工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王倩兮;劳动合同试用期规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yぶ竞,
本文编号:1275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27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