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确立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以实现劳动司法的公正和效率为目标
本文选题:劳动诉讼 + 劳动争议 ; 参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摘要】:中国现行劳动诉讼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欠缺应有的独立性,具体表现为诉讼程序启动欠缺独立性,裁判机构欠缺独立性,诉讼程序欠缺独立性。独立性缺失的恶果是劳动仲裁与诉讼受案范围不清;劳动争议当事人诉讼选择受限;劳动纠纷处理时间过长;劳动诉讼忽视调解的重要作用;审判人员构成背离"三方协调性"和"智识专业性"。中国劳动诉讼改革的制度取向应是构建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其基本制度内涵是"或裁或审",劳动诉讼独立于仲裁;在普通法院内部设立劳动审判庭;在我国正在制定的《劳动争议处理法》中确立劳动诉讼特别程序。在劳动诉讼特别程序中,要适当缩短审限;确立相对诉讼时效;突出调解的地位;规定小额诉讼程序。
[Abstract]:The main defects of China current labor litigation system is the lack of independence,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he proceedings started lack of independence, judicial institutions lack of independence, the procedure is lack of independence. The lack of independences is that the labor arbitration and lawsuit scope is not clear; the parties in the labor dispute lawsuit choice restriction; labor dispute process time is too lo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labor litigation mediation judges ignored; constitute a departure from the "three party coordination"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system orientation of labor litigation reform Chinese should be building relatively independent labor litigation system. The system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arbitration or trial", independent labor litigation arbitration in the ordinary court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l labor tribunal; in our country is develop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procedure law in the labor dispute. In this procedure, appropriate to shorten the trial Limit; establish relative limitation of action; highlight the position of mediation; stipulate small claims procedur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吉林大学法学院
【基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1BS010)
【分类号】:D9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坤刚;关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两个问题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靳学筠;对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前置原则的反思和重构[J];法律适用;1999年03期
3 李德齐,袁铁铮,柳军;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比较研究[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高霖,苏海刚;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探讨[J];中国劳动;2000年08期
5 汪君清;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重构[J];中国劳动;2001年11期
6 陈新;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应实行两裁终决[J];中国劳动;2001年12期
7 陈宗利 ,牛琰;浅谈劳动争议的处理模式[J];中国劳动;2002年06期
8 陈金红;应建立“裁审分离”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J];中国劳动;2002年06期
9 王全兴 ,侯玲玲;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模式的选择[J];中国劳动;2002年08期
10 李勇;关于调整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建议[J];中国劳动;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燕艳;;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黄晶;;超龄劳动者工伤保险待遇问题[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姚乐;;浅析劳动仲裁制度的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济;2012年08期
4 王天玉;金哲;;现代性:劳动法的功能和价值定位[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5 杨樝;;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完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关凤荣;;《劳动合同法》连带责任之规定与立法价值[J];长白学刊;2010年02期
7 韩秀丽;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法的完善[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丘丽丹;;论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叶少莉;;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完善[J];财经政法资讯;2006年02期
10 吴孝文;;有关工伤的几个概念的再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马维山;;承包合同形式下事实劳动合同关系的辨析[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秀敏;;《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A];京津冀和谐劳动关系论坛暨河北省法学会劳动法学研究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福军;劳动权的税法保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刘松珍;调职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崔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杰;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章礼强;民法本位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6 王继军;论公法与私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相庆梅;民事诉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薛长礼;劳动权论[D];吉林大学;2006年
9 雍灵;经济法视野中的公平[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洪君;企业劳动规章合法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钟平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3 李华武;我国劳动争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4 李恒;主要发达国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及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杨大伟;我国人事争议解决机制的现状、探索与发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周中瑞;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的不足及其完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的裁审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惠微;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探索[D];西北大学;2011年
9 黄国玺;劳动者社会保险权法律救济的困境与路径[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迎颖;我国劳动仲裁与诉讼关系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利锋;对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前置原则的反思和重构[J];中国劳动;2000年03期
2 陈宗利 ,牛琰;浅谈劳动争议的处理模式[J];中国劳动;2002年06期
3 阮秀;由个案看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J];律师世界;2001年08期
4 彭莉;台湾劳资争议仲裁制度评析[J];台湾研究集刊;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战江;侯宝琴;;全国劳动争议部分数据统计简析[J];中国劳动;1991年11期
2 彭跃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立法及对案件的处理[J];东岳论丛;1997年02期
3 ;1995年全国劳动争议处理情况通报[J];劳动内参;1996年07期
4 张广斌;;改革级别管辖体制 发挥机构职能作用[J];中国劳动;2006年03期
5 ;1998年全省劳动争议审理结案2800件[J];劳动理论与实践;1999年06期
6 汤顺;徐慧;;创新劳动争议调解机制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5期
7 ;提高素质规范办案 妥善处理劳动争议[J];山东劳动;1995年10期
8 周国良;;劳动争议实体化基本框架探索 上海建立分层次劳动的争议处理体系[J];中国劳动;2007年06期
9 孙树;曹定武;曾卓智;;劳动争议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宁乡县为例[J];职业;2010年27期
10 孙卫华;;关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建设的探讨[J];法学杂志;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江华;;对劳动争议处理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2 许秀珠;;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法理学分析[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白保群;;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异同[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5 叶青华;叶坤;付清林;;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市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玉萍;;劳动争议纠纷仲裁案件的管辖问题——建立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上“双轨”管辖体系的可行性[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舟山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课题组;;当前劳动争议处理中若干疑难问题与对策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四辑)[C];2005年
8 曲振涛;仲深;王春宇;;基于层次聚类分析的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地区比较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9 王建平;;当前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特殊法律问题[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龚和艳;;劳动仲裁受案范围争议问题的法理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政强;为当事人挽回损失600余万元[N];金昌日报;2009年
2 小艾邋克诚;六项机制力促“劳资”和谐[N];江苏法制报;2007年
3 张波 李建华;调解仲裁监察“三合一”[N];韶关日报;2008年
4 孟晓蕊;直面劳动争议案件大幅攀升[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5 张平 记者 熊芙蓉;全面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机制[N];广元日报;2007年
6 记者 王娇萍;劳动争议处理立法走向受关注[N];工人日报;2007年
7 记者 鲍冬和邋通讯员 戴卫民;南通前四个月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增长近9成[N];工人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屠少萌;劳动争议处理:困扰依旧[N];人民法院报;2006年
9 丁泽英;工会应在劳动争议处理中发挥更大作用[N];工人日报;2007年
10 高云 郭琼玉;劳动争议处理 困难中前行 机遇中奋进[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王浩;清末诉讼模式的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龚汝富;明清讼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4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邓一峰;环境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严曦;明代绅士与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马明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雷建昌;口供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王开定;美国集体诉讼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张大海;德国群体诉讼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江平;我国相对独立劳动诉讼制度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李鹏;论举证责任分配在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褚利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缺陷与重构[D];安徽大学;2006年
4 李兴东;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5 李林蔚;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及重构[D];厦门大学;2007年
6 李思;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评析及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陈唯得;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复旦大学;2010年
8 胡婧婷;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吴雪花;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恒;主要发达国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及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35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735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