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论女性平等就业权

发布时间:2017-04-17 08:00

  本文关键词:论女性平等就业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我国政府在男女平等原则的指导下,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对我国妇女平等就业权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妇女纷纷走出家门,涉足社会,获得了就业的权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用人单位自主选择性增强,女性平等就业权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性别歧视现象随处可见。根源就在于社会历史文化造成的社会性别分工和偏见,以及在新形势下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我国没有针对妇女平等就业的专门立法。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已经颁布了男女平等就业和反歧视的有关国际公约,国外许多国家的相关立法都有很详尽的规定,我国应遵循国际公约的相关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平等就业权的基本理论。平等就业权源于宪法和其它法律的规定,是保障女性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是基本的人权,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要实现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反对性别歧视是非常关键的。第二部分介绍了相关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以及美国、挪威和香港地区两性平等就业的法律制度,论述了其对我国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的启示意义。我国目前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严重,职业隔离导致同工不同酬问题不容忽视,我国法律没有对性别歧视作出严格的定义,更没有界定间接歧视,法律对女性平等就业权利的促进,宣言性强,具体的法律程序和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很不健全。因此,这些不足都是我国立法所要建立和完善的。最后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女性就业的状况,探讨了女性平等就业权难以实现的原因,在这里提出了社会性别观点,它是形成对女性歧视的根源。其次,我国应将社会性别主流化,对照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目标,将社会性别纳入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中去。最后,应建立反对性别歧视的有关立法,明确执法主体、法律程序和法律责任,除了为加快妇女平等权利实现的特殊措施及真正职业资格要求不构成性别歧视外,其他基于性别因素的不平等对待都是违法的,应受到法律的处罚。
【关键词】:女性平等就业权 社会性别 就业歧视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2.5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2
  • 第一章 平等就业权的基本理论12-18
  • 一、两性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渊源12-13
  • (一) 平等就业权是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12
  • (二) 平等就业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12-13
  • 二、两性平等就业权的重要性13-18
  • (一) 女性平等就业权13-14
  • (二) 平等就业权是实现公民生存权的前提14
  • (三) 平等就业权是实现公民发展权的保障14-15
  • (四) 平等就业权是一种基本人权15
  • (五) 实现平等就业权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15-16
  • (六) 实现平等就业权,就要反对性别歧视16-18
  • 第二章 国际与国外平等就业的法律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18-28
  • 一、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18-20
  • (一)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8-19
  • (二) 《1951男女同酬公约》和《1958(就业与职业)反歧视公约》19-20
  • 二、欧美国家和香港地区两性平等就业的立法状况20-25
  • (一) 美国两性平等就业的法律制度20-22
  • (二) 挪威男女平等的法律制度22-23
  • (三) 我国香港地区两性平等就业的立法概述23-25
  • 三、国际公约和欧美国家及香港地区的法律制度对我国健全就业法律制度的启示25-28
  • 第三章 我国女性就业不平等的现状及原因28-35
  • 一、我国妇女就业不平等的现实状况28-30
  • 二、我国女性就业权利不平等的原因30-35
  • (一) 社会性别理论30-32
  • (二) 历史文化原因32-33
  • (三) 社会原因33-35
  • 第四章 完善与实现我国女性就业平等权的思路35-44
  •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35-39
  • (一)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内涵36
  • (二) 浅析社会性别主流化在法律、公共政策中的运用36-39
  • 二、建立反就业歧视立法39-44
  • (一) 在立法中明确性别歧视的概念40
  • (二) 明确规定反对就业的性别隔离40-41
  • (三) 制定扶助女性的相关措施41-42
  • (四) 性别歧视的例外——真正职业要求42-43
  • (五) 完善法律救济途径43-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霞;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亚太经合组织妇女领导人有关讨论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06期

2 曹晋 ,吴娟;如何从边缘到主流: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的困境——美国密歇根大学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所王政教授访谈录[J];探索与争鸣;2004年12期

3 李红;社会性别与深层道德结构——择偶、性的道德模式[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刘伯红;国际劳工组织“在3+1机制中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中国项目介绍[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06期

5 刘文明;社会性别理论与女性人格发展[J];求索;2003年02期

6 宓瑞新;;《社会性别与社会》评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4期

7 荣维毅;社会性别与警察执法——论公安院校开展社会性别意识教育[J];公安教育;1999年03期

8 王瑞鸿;从男性中心到男女两性中心——对“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批判性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李筱琳;石爱忠;;对Gender译为“社会性别”的几点质疑[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柏晶;白艳;顾峻;;走出家庭暴力的阴影——对吉林省家庭暴力现象的调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仙;;霍山扶贫项目社会性别与规划实践[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2 徐鲜梅;;社会性别问题研究质疑[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高小贤;;总序[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4 ;社会性别敏感性指标[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5 赵群;;初探社会性别与农村实用技术推广[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6 ;提问与讨论[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7 管毓和;宋涛;;草海项目对社会性别的影响[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8 王丹;;大众传媒与性别塑造[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提问与讨论[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10 高小贤;江波;;引言:个案研究[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rinalini Sinha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系;从全球视野思考社会性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李慧英;换一种眼光看世界[N];中国妇女报;2003年

3 ;培育社会性别文化 实现真正平等[N];广州日报;2003年

4 实习记者郑巧;探索更为开放的社会性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沈峥嵘;传媒,切莫加剧社会性别歧视[N];新华日报;2001年

6 见习记者 钱蓓;百年风华 继往开来[N];文汇报;2010年

7 佟吉清;反贫困 聚焦社会性别[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薄洁萍;社会性别与西方妇女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邹才仁 实习记者 高峰;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N];中国妇女报;2009年

10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郭松义;对社会性别史研究的一些认识[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焱;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法律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世风;索玛花的叙事[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刘茂伟;贫困农村地区社会性别与卫生公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方为民;农村妇幼保健中社会性别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白路;先秦女性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王海霞;农村维吾尔族女性的行为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张晨阳;从理想国到日常生活[D];复旦大学;2006年

9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刘芳;时尚杂志与中产阶级女性身份[D];上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晓玲;论女性平等就业权[D];山东大学;2007年

2 赵迎;论海明威在《伊甸园》和《永别了,武器》中对社会性别和身份的关注[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白玫;社会性别理论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6年

4 陈雨璇;英敛之时期《大公报》与晚清女子形象的建构[D];安徽大学;2007年

5 邓鹏飞;大卫·波恩男性意识回归的隐喻[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宇;法官职业中的社会性别因素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陈红芳;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蔡慧玲;中国妇女发展研究的新视角——社会性别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康婷;高校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雅琴;社会性别平等视角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论女性平等就业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12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8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