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不当劳动行为法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13:34

  本文关键词:不当劳动行为法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不当劳动行为 工会 雇主 救济途径


【摘要】:当今中国的劳动立法中尚无不当劳动行为的概念,在《工会法》中也只有一些具有不当劳动行为性质的规定。在劳动法学界,对这一制度的立法内容和理论范畴关注度也不高。所谓不当劳动行为(Unfair Labor Practices),又称“不公正劳动行为”,其含义是指劳动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雇主或工会以违反劳动法律原则的手段来对抗对方当事人,妨碍或限制了对方或第三人行使合法权利的措施或行为。不当劳动行为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劳动者的团结权保障为其法理依据,规范和平衡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法律措施,其法理研究和立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在不当劳动行为的禁止规范和救济程序方面,美国和日本都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定。1935年美国的《国家劳资关系法》首次提出“不公正劳工措施”的概念,并对其内容和救济措施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不当劳动行为主体范围包含了劳资双方,是不当劳动行为立法的一种类型。日本的不当劳动行为制度有别于美国,它未将工会组织的不当劳动行为纳入,而将其规定在罢工限制制度中。 本文将从美国和日本的相关制度入手,探索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劳动关系正在发生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变化。就现状来看,劳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劳动者一方难以形成有组织的社会力量。由于雇主的阻挠和抵制,导致工会的组建率低下;而已经建立工会的企业,绝大多数工会又被雇主或企业方控制。雇主阻挠成立工会和控制工会,是国际劳工公约和各国立法所公认的、典型的不当劳动行为。鉴于此,中国亟需不当劳动行为制度来约束和制止这些不当劳动行为。 本文在借鉴外国法中的不当劳动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汲取可取之处,提议构建我国的不当劳动行为制度。为此,本文从不当劳动行为救济制度的救济方式、主体范围、组织机构及救济程序几个方面提出立法意见,以便参考。在不当劳动行为制度的救济方式方面,建议采取发布救济令的行政救济主义的救济方式是比较妥当的。从美国和日本的运作经验来看,行政救济主义有救济令欠缺实际效果与审查延迟、程序迁延的问题。因此,为了抑制明知故犯,在行政救济方式运作中,还需将必要的罚金制度引入,对那些恶劣的雇主以惩罚性制裁。建议我国先规定雇主不当劳动行为,重点约束和排除目前普遍存在的雇主给予不利益待遇行为和控制干涉工会行为。在该制度建立起来,正式运行一段期间后,逐步将工会不当劳动行为纳入,以让我国处理此类劳资争议的体系更趋完整。建议在原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一个专责处理不当劳动行为的行政救济机构。劳动委员会由相等人数的三方代表(雇主、工会及公益方)构成。主任委员由公益方出任;公益委员从专家学者、律师中选出;劳方和资方代表能够参与调查、听证;审查及最终裁决由公益委员作出。劳动委员会作出的决定或发布的命令应具有法律效力,不服劳动委员会决定者,可上诉至上一级劳动委员会,或向法院提起撤销诉讼。应赋予行政救济程序准司法性质,程序进行可参照适用民事诉讼规则。导入和解制度。中央和地方劳动委员会可以发布停止侵害命令、回复原状命令、张贴公告命令等救济命令。
【关键词】:不当劳动行为 工会 雇主 救济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一、不当劳动行为制度基本理论8-17
  • (一) 不当劳动行为制度的内涵8-13
  • (二) 不当劳动行为制度的历史沿革13-17
  • 二、不当劳动行为的类型17-27
  • (一) 雇主不当劳动行为17-24
  • (二) 工会不当劳动行为24-27
  • 三、不当劳动行为的救济制度27-45
  • (一) 行政救济途径27-39
  • (二) 司法救济途径39-41
  • (三) 对美日两国不当劳动行为救济机制的评析41-45
  • 四、我国不当劳动行为救济制度的构建45-54
  • (一) 我国法律中的相关规定45-46
  • (二) 我国不当劳动行为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46-49
  • (三) 美日两国不当劳动行为制度于我国的借鉴及立法建议49-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敬;;挪威集体谈判制度的现状研究[J];企业导报;2011年09期

2 林燕玲;;以第111号公约审视中国反歧视的制度建设[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刘焱白;;集体谈判立法的若干重要问题——兼评《广东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草案)》[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0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保华;裘国梁;张宪民;戴建平;屠可风;宋志宏;周开畅;陆胤;关馨;徐颖;宋靖;朱懂理;薛孝东;朱雯雯;吕岗;;劳动关系多方协调机制研究(总报告部分)[A];2005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5年

2 郭砾;赵云;;平衡工作与家庭:国际视角与中国政策[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上海市劳动保障领域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回顾与展望座谈会综述[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4 邱国兵;;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背景下的劳资关系[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联合国青年就业网高级别小组的建议[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6 陈诗达;;非公经济劳资关系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赵祖平;;欧盟劳工政策中的三方机制及其对成员国劳工政策机制的影响[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吕景春;;和谐劳动关系的“合作因素”及其实现机制——基于“合作主义”的视角[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10 朱常有;;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与卫生全球战略[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雇主工作常识[N];中国企业报;2007年

2 ;雇主组织的起源和发展(一)[N];中国企业报;2007年

3 ;雇主如何增强企业能力建设[N];中国企业报;2007年

4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 王忠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企联事业新局面[N];中国企业报;2008年

5 梁忻;关注首届中国雇主论坛[N];中国企业报;2003年

6 项建新;中国雇主组织浮出水面[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7 中国企业联合会代表团;为企业服务是雇主组织的根本任务[N];中国企业报;2006年

8 记者 宋西林;黑龙江雇主组织和三方机制建制率100%[N];中国企业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曾昭俊;服务企业 明确定位 做好品牌[N];中国企业报;2008年

10 陈荣春;认真履行协会职责 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N];常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慧;企业组织变动与工作权保障[D];吉林大学;2012年

2 李亮山;我国劳动关系政府规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饶志静;英国反就业歧视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赵早;劳资冲突的经济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朱剑宇;中国劳工权益保障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王天玉;工作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刘松珍;调职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潘莉芳;不对等条件下的劳动合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阳;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10 罗宁;中国转型期劳资关系冲突与合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晶晶;不当劳动行为法律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陆慧;集体谈判制度中的主体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3 曹春艳;我国工会集体谈判权的法律救济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彭涛;中国不当劳动行为制度立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5 邓园;论我国集体谈判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湖南大学;2012年

6 马静;集体谈判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7 李忠勋;劳动者集体谈判权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鹊林;南非集体谈判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永颖;论集体谈判权[D];山西大学;2010年

10 徐聪颖;论强盛巅峰时期的英国劳资关系(1850-1880)[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81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581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b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