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研究
本文关键词:转型期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转型 国际劳工标准 劳动者权益 法律保护
【摘要】: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背景下,由于经济转型与政治转型的严重不协调,特别是合理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法律机制的缺失,导致劳动者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并影响了社会顺利转型和经济持续发展。本文目的是,以劳动者权益保护为中心,结合中西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历史和中国转型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现实,借鉴国际劳工标准和市场经济国家劳工保护的经验,探讨我国转型期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机制。 首先,本文一至三部分分别考证了中、西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历史发展,并对两者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转型期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特点,并指出经济转型和全球化对劳动者地位形成的影响;简要叙述了劳动者权益保护内容的国际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的意义及对我国的影响。 其次,本文第四部分综述了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现状,重点分析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在侵害领域、侵害主体、侵权内容三个主要方面的表现,并分析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产生的原因。 最后,本文第五部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转型期劳动者权益保护进行了法律思考,重点在树立劳动关系和谐持续发展的观念、健全劳动立法、加强劳动执法监察、改革我国的工会制度、突出工会部门维权职能等方面,对转型期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机制的建立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转型 国际劳工标准 劳动者权益 法律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922.5
【目录】:
- 导论11-13
- 一、中西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历史发展及特点13-26
- (一) 西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历史发展和特点13-19
- (二) 中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历史发展和特点19-26
- 二、转型期中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特点26-31
- (一) 社会转型导致劳资关系主体的多元化26-27
- (二) 社会转型给劳动法律制度定型造成难度27
- (三) 全球化促进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国际标准化27-28
- (四) 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导致资本地位上升和劳动力地位下降28-31
- 三、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内容的国际标准化及其意义31-37
- (一) 各国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内容的差异性和趋同性31
- (二) 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主要内容的国际标准化31-33
- (三) 国际劳工标准的意义33-34
- (四) 国际劳工标准对中国的影响34-37
- 四、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现状、侵权主要表现及原因37-54
- (一)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现状37-38
- (二) 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主要表现38-47
- (三) 侵犯劳动者权益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47-54
- 五、转型期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思考54-67
- (一) 树立劳动关系和谐持续发展的观念54-56
- (二) 健全劳动立法56-61
- (三) 加强劳动执法监察61-63
- (四) 改革我国的工会制度,,突出工会部门维权职能63-67
- 结语67-68
- 参考文献68-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71-72
- 后记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程;;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创新[J];创新科技;2011年08期
2 周益挺;;社会转型背景下信访制度功能的异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8期
3 林天飞;;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内涵及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6期
4 张兴权;;试论我国政府改革——基于社会转型的视角[J];传承;2011年18期
5 张和清;;社会转型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J];思想战线;2011年04期
6 朱健刚;;转型时代的社会工作转型:一种理论视角[J];思想战线;2011年04期
7 郭伟和;;转型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战略选择[J];思想战线;2011年04期
8 古学斌;;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转型[J];思想战线;2011年04期
9 蒋玉珍;黎贵友;;“和谐”的理念[J];重庆与世界;2011年15期
10 葛林;束兰根;;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红;龙游宇;;论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贾高建;;试析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苏时鹏;;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邓慧君;;用科学发展观把握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社会转型相协调的关系[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5 文魁;段霞;孟祥青;闫文虎;汪朝晖;;北京国际化进程中的安全问题[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6 肖文涛;;我国社会转型与政府行政范式转换探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东梅;;社会心理与德育工作[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高力;廖炼忠;;中国传统伦理与社会转型[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张曙光;;前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10 薛丹;孙慧玲;;社会转型中的民办教育——江苏省宿迁市民办教育分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俊毅 实习生 蔡小华;国际劳工标准研讨会在漳召开[N];闽南日报;2008年
2 东北财经大学 孙劲悦;中国劳动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对接[N];国际商报;2008年
3 衣艳芳;社会转型过程中东北人性格的转变[N];吉林日报;2009年
4 青年学者 羽戈;中国的社会转型能靠精英来掌舵吗?[N];东方早报;2009年
5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郭苏建;社会转型、民主演进与国家成长[N];文汇报;2009年
6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周志强;“80后”集体焦虑是社会转型的代价[N];东方早报;2010年
7 意赅;莫让孩子为社会转型买单[N];消费日报;2010年
8 广州市番禺区纪委 郭轩宇;构建和谐社会的五方面机制[N];光明日报;2010年
9 汪玉凯;我们如何面对社会转型[N];安阳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牛瑾;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社会转型[N];经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陈章龙;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田成有;传统与现代: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奂平清;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5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6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廖志诚;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德;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婚姻策略[D];上海大学;2008年
9 杨东柱;社会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颜佳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华;转型期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王春风;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D];内蒙古大学;2004年
3 秦秋咀;社会文化转型与近代诗话创作[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冷向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治理范式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丁艳;19世纪末美国市政腐败及其根源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韩新云;转型社会民众的宗教信仰[D];山西大学;2006年
7 盛图强;浅析社会转型对城市住宅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8 田瑞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行政伦理重建[D];内蒙古大学;2004年
9 侯雷;试论人的精神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汪晓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分析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15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61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