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理念、制度与挑战

发布时间:2017-08-07 12:10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理念、制度与挑战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争议 劳动法庭 劳动调解 劳动仲裁


【摘要】:劳动案件的特点决定了有必要在普通的民事争议处理程序之外建立特殊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英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都通过设立专门的劳动裁判机构或调解机构等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尽量使劳动争议在法院之外得到快速、公正的解决。借鉴域外经验,我国应继续维持"先裁后审"这一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模式。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基本维持这一体制,并且加强了劳动调解和仲裁,整体上值得肯定。但该法确立的有条件"一裁终局"制度存在不足。我国劳动调解和仲裁机构在组织和人员上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逐步完善。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关键词】劳动争议 劳动法庭 劳动调解 劳动仲裁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广泛的争论中于2。。7年12月29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通过之前,学者对如何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展开了热烈研讨,提出了种种劳动争议的处理模式。本文通过对英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考察,分析劳动争议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国社;内地与香港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比较研究[J];现代法学;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君;;浅析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存废[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2 赵红;;浅析“一裁终局”制度之不足[J];法制与社会;2008年20期

3 林丽玉;;我国内地与香港地区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比较研究——以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8年31期

4 陈建有,刘强;新时期我国高校劳动争议问题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张冬梅;;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比较研究——兼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不足和完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孙晓萍;张圣军;;中国内地与香港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比较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7 陈建有;刘强;;对高校劳动争议问题的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冯哲;;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新解[J];中国市场;2008年05期

9 肖强;陈正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优化[J];天津法学;2010年01期

10 李春晓;;浅析香港地区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特点及其对内地的借鉴[J];现代商业;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章群;邓君韬;;区域合作下内地与香港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探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中瑞;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的不足及其完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惠微;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探索[D];西北大学;2011年

3 朱香艳;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王俊;行政仲裁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陈静;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的法律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6 黎泳宇;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问题与政府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7 王启鹏;劳动争议处理与制度选择[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赵燕颖;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改革的法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瞿梅;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制度完善[D];兰州大学;2006年

10 何雪飞;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霖,苏海刚;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探讨[J];中国劳动;2000年08期

2 王振麒;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立法建议[J];中国劳动;2001年02期

3 陈金红;应建立“裁审分离”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J];中国劳动;2002年06期

4 王全兴 ,侯玲玲;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模式的选择[J];中国劳动;2002年08期

5 阮秀;由个案看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J];律师世界;2001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成勇;;试论劳动争议解决存在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年11期

2 侯玲玲;;中国和瑞典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3期

3 王平;赵晓燕;;我省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新举措[J];山东劳动保障;2008年Z1期

4 王平;赵晓燕;;努力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劳动争议处理工作[J];山东劳动保障;2009年07期

5 邸妍;;劳动争议仲裁:“硬件升级”与“软件优化”[J];中国社会保障;2008年03期

6 李雅男;;北京、天津上万员工和单位扯皮 劳资关系进入仲裁博弈期[J];小康;2010年12期

7 赵晓燕;;山东省制定便民劳动仲裁新办法[J];中国劳动;2006年11期

8 王克强;;淄博打造“阳光仲裁”品牌[J];山东劳动保障;2009年Z1期

9 赫荣平;;论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重构[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李斌;;以“和”为贵的“阳光仲裁”——江西省瑞金市劳动争议调解纪实[J];中国劳动保障;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军;;论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改革[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陆敬波;;律师在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中的作用亟待增强[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高中林;;亟待完善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4 陈玉萍;;劳动争议纠纷仲裁案件的管辖问题——建立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上“双轨”管辖体系的可行性[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于伟;;关于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相关问题[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龚和艳;;劳动仲裁受案范围争议问题的法理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C];2005年

7 曲振涛;仲深;王春宇;;基于层次聚类分析的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地区比较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8 顾金林;;简言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9 黄钰;刘晓明;关保英;戴建平;张宪民;裘国梁;吴祖强;刘伟东;吴薇;朱永康;陆敬波;崔凯;姜国栋;罗欣;金苗林;张福祥;;劳动合同法与劳动行政管理关系研究[A];2009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9年

10 孙智俊;;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丽萍 窦延文 通讯员 肖宇f;坪山新区设首个争议仲裁派出庭[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记者 宋识径;佟丽华:取消劳动仲裁,让劳动监察唱主角[N];检察日报;2010年

3 记者 吴晓向 实习生 刘秋炎;北京东城区总工会创建“拟立案”制度[N];工人日报;2010年

4 记者 许渊邋通讯员 叶丰华;三门:劳动仲裁小高峰提前到[N];台州日报;2008年

5 郭敬波 陈增宏;职工违章,企业是否有罚款权?[N];宁波日报;2009年

6 张雪丽;劳动仲裁制度改革向何处去[N];法制日报;2007年

7 记者 顾雯;我市首次在街道设立调解中心[N];南京日报;2008年

8 邓新建;用工不规范系根本原因[N];商务时报;2008年

9 记者 孙覆海 实习生 葛红普 通讯员 赵永德;山东劳动仲裁全面提速[N];工人日报;2006年

10 张伟杰;关于劳动仲裁[N];工人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于桂兰;私营企业工人劳动力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袁忠民;我国仲裁机构演变的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5 林爱民;国际投资协定争议仲裁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郑鹏基;网络交易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7 石现明;国际商事仲裁当事人权利救济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刘凤泉;现代商事促裁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烨;论防止仲裁的诉讼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胡伟良;两岸仲裁法之修法建议[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梅;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陆学兵;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房芳;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改革[D];山东大学;2008年

4 张田甜;当代中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5 高冠秀;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研究[D];烟台大学;2008年

6 黄云飞;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李兴东;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张雅芳;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探讨[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9 杨裕贤;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孟向明;论仲裁与诉讼衔接的法律制度构建[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34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634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6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