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内涵及作用
本文关键词:论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内涵及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关系 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 诉讼方式 用人单位 双方当事人 劳动者 争议解决 纠纷解决机制 社会矛盾 对话机制
【摘要】: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因此,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的纠纷解决机制,是化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达到社会安定有序发展的平衡器。劳动关系在本质上是契约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既存在利益的一致,也存在利益的冲突。任何刚性的冲突必然带来利器的断裂与破坏,因而,利益冲突的柔化与协调必须通过对话机制来实现,通过对话机制,在双方的妥协和让步中达到和谐共赢的局面。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主体广泛、对象广泛、程序灵活、解决过程快捷和结果的非对抗性等特点恰好符合劳动争议解决的要求。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劳动关系 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 诉讼方式 用人单位 双方当事人 劳动者 争议解决 纠纷解决机制 社会矛盾 对话机制
【分类号】:D922.591
【正文快照】: 劳动关系是一种“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它是以契约精神为依据而形成、以产业民主为特征而构建。其强调劳资双方在利益差别基础上的合作,主张通过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双方的平等协商谈判来保障双方各自的合法权益并实现共同的利益。”〔1〕然而,任何一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康桂珍;;贯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强化非诉讼解决机制作用[J];中国劳动;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晓芋,季淑娟;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境及其救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许建宇;;“用工”法律问题初探[J];北方法学;2009年03期
3 丁建安;;企业劳动规章的法律性质辨析——兼评我国企业劳动规章法律制度[J];北方法学;2009年03期
4 李亮山;;《劳动合同法》实施下对劳动者权益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6期
5 李拥军;权利问题研究与中国当代劳动法观念的更新[J];当代法学;2005年05期
6 何燕珍,林永基;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04期
7 林永基,何燕珍;劳动关系调整典型模式的比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蒋月;;论兼职劳动关系的劳动法律规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阎一铭;;论雇佣关系中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许建宇;我国人事争议处理受案范围的再调整 兼论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的合理定位与分工[J];法律适用;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阳;;事实劳动关系研究综述[A];基于全球视角的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六届亚洲年会论文集(中文部分)[C];2007年
2 刘沛佩;;浅析劳务派遣的《劳动合同法》规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同仙;劳动力派遣中的政府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2 李凌云;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准及其发展趋势[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杨彬;劳动合同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程武龙;公务员劳动基本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郝晶;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丁建安;企业劳动规章的法律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毕仲春;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组织与行为法律规范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9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红梅;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2 周艳丽;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合理衔接[D];湘潭大学;2009年
3 苏晓纯;我国劳动监察组织形态的重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龙;新时期我国地方工会的职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5 陈芳;从雇主追偿权的行使看我国雇主责任制度的构建[D];苏州大学;2009年
6 钱军;现行事实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孙宪腾;双重劳动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陈辉;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反思与重构[D];湖南大学;2009年
9 罗爱民;巴陵石化辅业改制分流重点问题及其对策[D];湖南大学;2008年
10 谢文波;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中政府职责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维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2 俞维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黄天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初探[J];东南学术;1994年01期
4 方北京;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劳动关系论析[J];湖北社会科学;1994年10期
5 陈延林;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调整[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6期
6 金雁;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劳动关系及其调适[J];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05期
7 雷红;转型期的中国劳动关系:特点及意义[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8 余顺坤,熊敏鹏,刘绍平;浅论我国电力企业劳动关系的调整[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9 董建才;论市场经济与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J];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03期
10 范重光;论劳动关系的特征[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健;;企业要发挥劳动关系主体的作用[A];江苏省劳动学会换届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朱益虎;;论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及其发展[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3 唐元;;国企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主要做法、问题和建议[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4 李晓园;;完善劳动关系管理制度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A];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劳动保障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彭伟中;;商业秘密及其在劳动关系领域的保护[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6 赵祖平;;劳动关系领域的政府定位[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7 陈诗达;;2006浙江就业报告——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摘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王健;;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再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10 赵林中;;浅议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A];提升核心竞争力——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有五大任务[N];安徽经济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重视做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工作[N];安徽经济报;2005年
3 记者 张小梅;劳动关系和谐是稳定基础[N];中国企业报;2005年
4 记者 王巍;我省积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N];河北日报;2005年
5 孙红艳;浅谈改革进程中职工劳动关系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N];衡水日报;2005年
6 乔云;建立和谐劳动关系[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7 记者 王静;创建劳动关系和谐单位活动启动[N];石家庄日报;2005年
8 李创鑫 作者单位 汕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及建议[N];汕头日报;2005年
9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唐延芹 ;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之源[N];天津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唐晓安 通讯员 徐淳;破解劳动关系新困惑[N];湖北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2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梁玉霞;论刑事诉讼方式的正当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4 郭东杰;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劳动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黎煦;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的产权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7 刘喜才;我国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陈光;冲突到稳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薛永慧;群体纠纷诉讼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黑启明;政府规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丽;认定劳动关系的法定标准[D];四川大学;2004年
2 刘文军;论劳动关系的衡量[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国华;劳动关系法律适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陈琴;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柯四海;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徐立新;论事实劳动关系当事人的权益保护[D];郑州大学;2004年
7 郑辉;论劳动关系中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8 曾露;论美国集团诉讼对我国证券民事诉讼之借鉴[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刚;河南省通信公司劳动关系改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王言斌;劳动争议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89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689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