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我国劳务派遣人员同工同酬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03:08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务派遣人员同工同酬法律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务派遣 同工同酬 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


【摘要】:“劳务派遣”或称“劳动派遣”是产业领域雇用劳动的一种新形态,这种用工形式的出现从学术上对传统的劳动雇用理论提出了挑战。劳动派遣出现以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理论和实务都给予了相应的关注。我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尽管都用专门章节对劳务派遣进行了规定,然而在其实施仅两年时间内,劳务派遣发展之势头已有井喷之势,劳务派遣业呈一片“繁荣”景象,这恐为立法者、学界所始料不及。目前,已不仅是企业,而且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等非经营性单位也对劳务派遣情有独钟,在某些行业的新招岗位中,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已成为其普遍采用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的非正常逆势发展已经和我们的立法初衷相悖。反思现行劳务派遣立法的不足,其中劳务派遣制度中未能有效规制同工同酬,从而给用工单位在实质上实行同工不同酬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 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已写入宪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同工不同酬现象的普遍存在,与主旋律格格不入,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切实履行国际法及国内法上的义务,果断采取措施,实现同工同酬。同工同酬的实现,对于消除我国就业方面的制度性歧视以及人们心理上的歧视,培育和提升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促进社会的进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必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就我国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问题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的法律法规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完善我国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进行了对策分析。期望对新形势下的实现劳务派遣同工同酬有现实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劳务派遣 同工同酬 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第1章 劳务派遣及同工同酬概述11-19
  • 1.1 劳务派遣的概念及其法律规定11-13
  • 1.1.1 劳务派遣的概念11-12
  • 1.1.2 《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12-13
  • 1.2 同工同酬的概念及其理论13-19
  • 1.2.1 同工同酬的概念及特点13-16
  • 1.2.2 同工同酬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16-19
  • 第2章 我国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的现状及分析19-25
  • 2.1 我国劳务派遣业中同工同酬的概况19-22
  • 2.1.1 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的具体实施状况19
  • 2.1.2 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现状的成因19-22
  • 2.2 我国劳务派遣业中同工不同酬的危害22
  • 2.3 我国劳务派遣业中实行同工同酬的必要性22-23
  • 2.3.1 同工同酬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22-23
  • 2.3.2 同工同酬是落实我国国内法规定的要求23
  • 2.3.3 同工同酬是我国政府必须承担的一项国际义务23
  • 2.4 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对同工同酬的影响23-25
  • 第3章 我国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的法律规定及存在的问题25-31
  • 3.1 我国现行法律对同工同酬的法律规定25-27
  • 3.1.1 在《宪法》中对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的有关规定25
  • 3.1.2 在《劳动法》中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25
  • 3.1.3 在《劳动合同法》中规定劳动派遣者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25-26
  • 3.1.4 其它相关规定26-27
  • 3.2 我国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的法律规定中存在的问题27-31
  • 3.2.1 劳动立法中劳动者权利保护的缺失27-28
  • 3.2.2 《劳动合同法》中同工同酬权利实现的程序阻隔28-31
  • 第4章 完善我国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的建议31-38
  • 4.1 规范立法,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31-35
  • 4.1.1 明确规定用工单位应支付的各项劳务报酬31-32
  • 4.1.2 明确“相同或相近岗位”的界定标准32-33
  • 4.1.3 明确举证责任的归属33-34
  • 4.1.4 加强劳动行政执法对劳务派遣中实行同工同酬的专门监督34
  • 4.1.5 从制度上完善劳动立法的程序设计34-35
  • 4.2 平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关系35-36
  • 4.3 加强执法和司法措施36-37
  • 4.4 转换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和经营观念37
  • 4.5 逐步提高被派遣劳动者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维权能力37-38
  • 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4
  • 致谢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立如;;浅议规范劳务派遣——对《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规定之解读[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关凤荣;;劳动派遣基本问题的法律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姚仰生;;《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同工同酬原则[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4 孙学致;;合同法的局限:一个劳动关系的视角[J];当代法学;2007年06期

5 吴宏洛;陈月生;;劳务派遣:规范与发展[J];东南学术;2007年02期

6 陈恭健;陈敬;;劳务派遣的法治思考——兼论《劳动合同法》(草案)完善建议[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关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制建设[J];法学杂志;2007年03期

8 谢增毅;;对《劳动合同法》若干不足的反思[J];法学杂志;2007年06期

9 蔡锦;;我国劳动派遣法律制度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10 余敏;;论派遣劳动者与正式工的待遇差别[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美遐 刘昀 陈秀华;[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狄永华;我国劳动力派遣发展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唐付强;劳动力派遣共同雇主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刘彬;劳动派遣中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李红艳;就业歧视现实与男女同工同酬立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王艳华;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劳务派遣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6 董军;肯德基劳务派遣案引发的法学思考[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69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769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b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