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09:13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
【摘要】: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又全面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展开研究的。 和谐社会,按照胡锦涛主席的高度概括,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劳动关系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而劳动争议又是劳动关系内在利益差别与矛盾的外在体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劳动争议处理是否得当,最终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劳动争议从广义上来说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因劳动关系所发生的一切纠纷,狭义上来说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劳动权利、劳动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劳动争议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争议,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国现行的“一调一裁两审”制在制度和程序设计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不但违背劳动争议及时处理的原则,而且不符合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这一《劳动法》的立法宗旨。正因为如此,从法理角度分析,新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既要做到程序公正与效率相平衡,又应当遵循《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国外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即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分别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美国模式注重程序公正,尊重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自治,这与美国契约观念深入人心、市场经济发展得较为完善密切相关;与此相反,欧洲模式注重结果公正,强调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劳动争议。比较这两种立法模式,欧洲模式即追求结果公正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与关键所在,它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首先列举我国学术界关于劳动争议处理新模式存在的几种观点,并同时提出各种观点本身的利与弊。关于劳动争议处理新模式,我们既有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可以借鉴,又有国内学者的各种学说作为参考,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空谈。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着两个特点,即市场经济的内在特征决定劳资双方地位平等;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很不健全,立法不完善,这又在实践中造成劳资双方地位的实质不平等。基于这种特殊的国情,一方面给予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一定的意思自由。采取三方参与制,加大工会和雇主团体的建设,在仲裁和诉讼中贯彻三方机制,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此外赋予双方选择争议处理方式的权利;另一方面又体现国家的适当干预,着重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劳资双方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继续采用劳动仲裁模式解决争议;在法院系统中,设立劳动法庭专门解决劳动争议。因此,笔者认为改变现行的“一调一裁两审”制为利益团体协商,或裁或审制为最佳选择。
【关键词】:劳动争议 处理机制 协商 仲裁 诉讼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22.59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第一部分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9-23
- 一、劳动争议概述9-11
- (一) 劳动争议的概念9-10
- (二) 劳动争议的特征10-11
- 二、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11-23
- (一)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历史发展11-13
- (二) 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和处理程序13-16
- (三)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三大制度存在的问题16-20
- (四) 我国仲裁前置程序存在的问题20-23
- 第二部分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法理分析23-28
- 一、法的价值分析——协调程序公正与效率23-26
- (一) 程序公正的价值定位23-24
- (二) 效率的价值定位24-25
- (三) 程序公正与效率平衡论25-26
- 二、法的原则分析——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6-28
- 第三部分 各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立法模式及借鉴意义28-32
- 一、美国模式——偏重程序公正28-29
- 二、欧洲模式——偏重结果公正29-32
- 第四部分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新模式的构建32-47
- 一、学术界现有观点32-35
- (一) “一裁一审”制32
- (二) “只裁不审”制32-33
- (三) “只审不裁”制33-34
- (四) “或裁或审”制34-35
- 二、构建劳动争议处理新模式的国情分析35-37
- 三、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新制度的构建37-47
- (一) 加强工会和雇主组织的作用38-40
- (二) 创立利益团体协商机制40-41
- (三) 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41-44
- (四) 健全劳动争议审判制度44-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2
- 后记52-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珍;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当务之急[J];劳动保障通讯;2004年07期
2 马强;澳大利亚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及其启示[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王继红;俞里江;;现代司法理念下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重构[J];法律适用;2005年12期
4 徐智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法学评论;2003年06期
5 张荣芳;美国劳资争议处理制度及其借鉴[J];法学评论;2004年01期
6 李德齐;劳动争议处理与制度选择[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申柳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重构[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李培志,王秀英;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制度重构[J];河北法学;2004年10期
9 黄良军;论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陈金红;我国应建立“裁审分离”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J];江淮论坛;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802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802246.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