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之程序保障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之程序保障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调解机制存在诸多弊端的现状,在程序保障理念的指导下,采取了中外比较的研究方法,从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模式选择、组织保障、期限保障、方式保障、效力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初步构想和完善措施。
【作者单位】: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关键词】: 劳动争议 调解 程序保障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从20世纪30年代劳动争议逐渐显露时,调解便是处理劳动争议的重要手段。建立一个科学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可以为建立安定的劳动环境提供制度和程序上的保障。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调解,狭义上仅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广义上还包括在劳动争议的仲裁和审判程序中,办案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民强;构建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探索[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黄教珍,刘冬京;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机制之程序保障[J];企业经济;2004年09期
3 王华;宜林;;姜堰市搭建劳动争议调处“一站式”服务中心[J];中国劳动;2010年06期
4 ;依法处理好劳动争议[J];中国工运;1994年11期
5 彭跃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立法及对案件的处理[J];东岳论丛;1997年02期
6 ;学徒期内结婚引起的劳动争议[J];人才资源开发;2005年07期
7 ;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J];山东政报;1950年11期
8 宋敏生;;浅议预防劳动争议的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9 ;因工伤处理发生争议如何处理[J];中国劳动;1996年06期
10 ;劳动争议篇(续)[J];中国工运;199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华;;劳动争议及其预防[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章群;邓君韬;;区域合作下内地与香港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探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3 关勇;;从劳动争议谈劳动者权益保障[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潘旦;;金融危机背景下私营企业劳动争议研究——以温州市为例[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5 管唯;黄富银;汤涛;吴家声;汪建君;;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精神病鉴定156例分析[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林磊;;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缺陷分析与重构[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讷建宏;;职工跳槽引发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张兆国;;是劳动合同关系还是借用关系——从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谈起[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秦卫东;任海新;;试论检察调解机制及构建[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高秦伟;;公私合作与正当程序的“民营化”[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峰山 程遥;市劳动争议“五位一体”调解机制成效明显[N];今日信息报;2011年
2 记者 董小军 通讯员 张水萍;三部门联手共解劳动争议之结[N];宁波日报;2010年
3 通讯员 李宁;江桥镇建立劳动争议快捷调解机制[N];东方城乡报;2008年
4 记者 姜明;天津劳动争议案件去年减少近20%[N];工人日报;2010年
5 浦清;上海市青浦区 构建多元劳动争议化解机制[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6 记者 刘冠南 通讯员 穗法宣 实习生 夏静;广州“劳动争议白皮书”首发[N];南方日报;2011年
7 江苏宜兴经济开发区总工会主席 邵瑞新;积极调处劳动争议 加快建设和谐园区[N];宜兴日报;2010年
8 卢仲元;加强劳动争议预防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9 本报通讯员 沈宇 本报记者 顾雯;化解劳动争议,雨花台区新招迭出[N];南京日报;2008年
10 记者 俞艳婷 通讯员 吴军;劳动争议最快的当天就能解决[N];嘉兴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林祈福;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理论发展与释明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林瑞成;民事判决既判力与程序保障原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4 张友好;书证收集与程序保障[D];四川大学;2007年
5 刘友华;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6 王福华;民事保全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蔡宗翰;民事程序公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韩红俊;释明义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9 吴宏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宋明;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亮;构建劳动争议多元调解机制探索[D];复旦大学;2010年
2 崔月云;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流变与现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3 王丽娜;论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机制[D];青岛大学;2010年
4 聂正康;我国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和处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李华武;我国劳动争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初征;吉林中央储备粮企业劳动争议的内部预防与处理[D];吉林大学;2011年
7 韦凤泉;劳动争议裁审模式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宋军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9 杨超;劳动争议纠纷处理制度完善[D];河北大学;2011年
10 徐丽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70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87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