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农地抵押制度创新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18-01-24 13:30

  本文关键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 抵押 法理 经验 制度创新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农地抵押制度的现状是禁止耕地上的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这大体上宣告了农地抵押的非法性。这一制度亟须创新。这一制度创新的法理体现在,农地抵押与农地承担社会保障功能并非绝对矛盾,农地抵押对于农民金融权利的发展极具价值,农地抵押关系的私人性质本质上排斥国家的干预与管制。这一制度创新的可行性表现在政策和法律的开明和开放上以及各地试点的成功经验上。农地抵押制度的创新可从农地抵押的设定规则、农地抵押的实现规则等方面进行。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rmland mortgage system in China is to prohibit mortgage financing of contracted management right on cultivated land, which generally declares the illegality of farmland mortgage. This system needs to be innovated urgently. The legal principle of this system innovation is reflected in. Agricultural land mortgage is not absolutely contradictory with the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Farmland mortgage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financial rights. The private nature of the mortgage relationship of agricultural land essentially excludes state intervention and regulation.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manifested in the openness and openness of policies and laws 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various pilot projects. Innovations can be made from the setting rules of farmland mortgages. The realization rules of farmland mortgage are carried out.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FX09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ZH036) 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CLS〔2014〕D066)
【分类号】:F321.1;D923.2
【正文快照】: 农地抵押是农地金融化的核心和基础,而农地金融具有聚集资金、分散风险和配置土地资源的功能,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因而,研究我国农地抵押及其制度创新对我国农地金融的发展及至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农地抵押制度的现状考察我国的农地抵押制度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郭继;;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实践困境与现实出路——基于法社会学的分析[J];法商研究;2010年05期

2 房绍坤;;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制度构建[J];法学家;2014年02期

3 左平良;;农地抵押的法理考量——超越物权法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4 邢军;;积极搭建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文化平台[J];江淮论坛;2014年01期

5 高圣平;;农地金融化的法律困境及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旭中;;劳动力价值理论与中国劳动收入分配公正:一个多层视角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伍旭中;;对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汤汇;;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4 张磊;;加强和创新农民培训工作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5 张士胜;郑玉艳;洪登华;陶学明;;浅议乡村传统园艺产品的保护和传承[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9期

6 运迪;;论当代中国农民教育的“双重”动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方政;刘鹏凌;邹能锋;;试析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和实现途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印银银;刘传华;;新时期安徽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冯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10 刘薇,侯军岐,张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推广现状调查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李斌;;辽宁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与对策选择[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袁平;;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键发生节点与制度因素[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周训芳;;农民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获得的林权及其物权法保障[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汤尚颖;李泽红;;论建立消费型农副产品供给机制[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刘学著;梁贤艳;;强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恒;;农村劳动力流动与黄河沿岸地区农耕经济的结构变迁[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8 刘茂松;;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路径——中国农业工业化理论与战略[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晖;陈漫涛;;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寻查与反思——来自湖南五市六乡十二村的调查[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郎秀云;;现代农业:美国模式和中国道路[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尹世久;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的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宝敏;我国农地产权的多元主体和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燕泰翔;中国工农关系演进与农业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闫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向佳玲;武汉市农民蔬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张侃;不同类型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钱静芳;江西省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林勇刚;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效率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胡柳;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及其绩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维薇;已建池农户沼气消费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周萤;家庭结构对农户农地投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继;;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模式的立法选择——以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交叉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高海;;土地承包经营权之收益权融资担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高飞;;对完善“三农”贷款担保机制的调查思考[J];银行家;2009年06期

6 王曙光;王丹莉;;边际改革、制度创新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构建(1978-2008)[J];财贸经济;2008年12期

7 唐勇林;;耕地抵押暗流涌动[J];东北之窗;2009年11期

8 谭宝善;;以土地承包权抵押债务被判无效[J];当代广西;2009年12期

9 徐勇;;“服务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服务性渗透——兼论乡镇体制改革的走向[J];东南学术;2009年01期

10 陈小君;;农村土地制度的物权法规范解析——学习《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的思考[J];法商研究;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哲;关于我国抵押制度的几点思考[J];政府法制;2004年05期

2 刘恺;;浅析中、德抵押制度异同[J];前沿;2006年12期

3 朱南平;;俄罗斯抵押制度述评[J];学习与探索;2008年04期

4 凡启兵;;海峡两岸抵押制度比较分析[J];学理论;2009年28期

5 田贵华;李小兰;雷亚玲;;论担保中的抵押制度[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6 杨德志;对我国抵押制度的思考[J];行政论坛;2001年04期

7 谢湘辉,刘芳;台湾共同抵押制度及其借鉴[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8 罗晓静;抵押制度的演变及立法例比较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9 廖翔华;海峡两岸抵押制度的几点比较[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孙玉松;海峡两岸抵押制度比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云波;房屋反向抵押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熊雪乔;房屋反向抵押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3 吴舒琪;房屋反向抵押制度在我国农村的适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4 李维;房产和地产分开抵押制度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5 刘海宁;法定抵押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范国平;共同抵押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7 张字强;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8 王文浩;共同抵押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徐剑;我国建造中船舶抵押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顾新艳;物权法视野下的矿业权抵押制度之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60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460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b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