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法中理性人标准之构建
本文关键词: 理性人标准 认知图式 适用机制 价值实现 出处:《法学研究》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他人内心世界的无法直接获知性,决定了个案裁判中理性人标准的不可或缺。司法实践中,需要运用理性人标准来完成相应的评价工作。理性人标准的运用包括三个阶段:理性人建构、场景重构、透过认知图式得出结论。个案中,通过设想一个具有特定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准之人,在具体的场景下会形成什么样的认识,来完成对行为人的评价任务。理性人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理性人的具体化即表现为理性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准的具体确定。理性人的具体化、场景的重构,均需在价值指引下进行。对此,认为理性人标准系为单一价值服务的观点不可取。理性人标准所要实现的价值,必须结合其所要解决的问题领域具体地加以确定,不同领域中理性人标准所要实现的价值也会不同。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是,将价值取向作为确定理性人能力水平和具体知识状况的标准,并指引场景的重构。理性人标准在私法中有着非常广泛的适用空间,并可扩展到公法领域。
[Abstract]:The intelligibility of the inner world of others determines the indispensable standard of rational person in the case judgment. The application of rational person standard includes three stages: rational person construction, scene reconstruction, and conclusion through cognitive schema. Through the assumption of a person with a specific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bility level, what kind of understanding will be formed i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to complete the evaluation of the perpetrato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rational person mainly includes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Cognitive ability and action ability, the embodiment of rational person is the concrete determination of rational person'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bility level, and the embodiment of rational pers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cene need to be carried out under the guidance of value. It is not advisable to think that the standard of rational person serves a single value. The value to be realized by the standard of rational person must be determined in the light of the problem area that it wants to solve. In different fields, the value of rational person standard will be different. The basic way of value realization is to take value orientation as the standard 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rational person's ability and specific knowledge status. The standard of rational person has a very wide application space in private law and can be extended to the field of public law.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3年度司法部部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3SFB2031) 南京大学985三期项目成果之一
【分类号】:D913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以一个人格化的形象作为参照来评判个案当事人,在法律中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罗马法时代,便存在着善良家父标准,未尽到一个善良家父之注意者,即具有抽象轻过失。n〕在合同及准合同关系中,罗马法同样会运用善良家父标准来作出判断。〔2〕契约法中的善良家父的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浩;;论情绪和情感及其在认识中的功能——主体认识结构中的非理性要素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2 及乃涛;濠梁之辩:没有赢家[J];江汉论坛;2000年10期
3 裴桂清,,吴泮莲;主体认识结构是认知要素和非认知要素的统一[J];理论探讨;1995年05期
4 齐界;;认识的主体性结构——认知图式及其对认知过程的制约性[J];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张传开;试论时间范畴的起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朱万喜;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管勇;马丽;;文学意象的接受心理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汪yN;;认知语言学概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7 郑翔;皮亚杰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8 王希宝;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王希宝;建构主义外语教学模式[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宋保安;;体育隐蔽课程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大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4 王京安;;区域信息能力及其经济增长含义[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6 张希希;;论活动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田文苗;;认知模式对产品与广告的制约作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王少敏;;从过程到素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9 倪琳;;中国小学媒介素养调查及课程实施策略——一份来自上海的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10 ;第六章 外语教学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强;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4 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及其生态学诠释[D];吉林大学;2011年
8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丁莹莹;基于知识管理的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汤静;儿童户外游戏场地的优化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何俊霞;叛逆的回归:主体间性下的林译《浮生六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梅华;活动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孙荣;课堂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新村;高中新课程标准下“函数概念”的教与学[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唐玲;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成;侵权损害赔偿计算的经济分析——以人身及精神损害赔偿为背景[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2 桑本谦;过错责任背后的经济-伦理问题——对一起医疗事故赔偿纠纷案的分析[J];法学;2003年08期
3 桑本谦;椎定与汉德过失公式[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4 丁以升,张玉堂;法律经济学中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方法论视角的解读与反思[J];法学研究;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俊;陈霞;;英美侵权法中的理性人标准初探[J];求实;2006年S2期
2 叶金强;信赖合理性之判断:理性人标准的建构与适用[J];法商研究;2005年03期
3 蒋文玉;;理性人标准在侵权行为中的适用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4 叶金强;;侵权过失判断之中的理性人标准的建构[J];中德法学论坛;2010年00期
5 ;[J];;年期
本文编号:1485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485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