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交付占有物权变动效力的证成与其对抗力分析
本文选题:债权合意 切入点:处分合意 出处:《政治与法律》2015年10期
【摘要】:登记生效主义以登记作为不动产所有权移转与归属的唯一判断标准,其弊端日益凸显,忽视交付占有的物权变动效力及其对抗力,容易造成对合法占有者的侵害,不利于社会诚信的建立与意思自治的贯彻。法律实务界的解释与判决先于理论重新做出了选择,尤其是对不动产交付占有物权变动效力及其对抗力的认可值得赞同。我国民法典应在区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基础上,整合登记对抗与登记生效的二元化结构,重构"处分合意+公示对抗"的物权变动模式,进而明确交付占有在内部法律关系的物权变动效力,以及在外部法律关系中的对抗力,交付占有可排除恶意登记者的物权取得。
[Abstract]:Registration takes registration as the sole criterion for the transfer and attribution of real estate ownership, and its disadvantage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gnoring the effect of real right change and its antagonism, which can easily result in infringement on legal occupants.It is unfavorabl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hones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will autonomy.The interpretation and judgment in the field of legal practice have made a new choice before the theory, especially the recogni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change of the real right of real estate delivery and possession and its adversarial force is worthy of approval.On the basis of distinguishing the burden act from the disposition act, the civil code of our country should integrate the dualized structure of the registration confrontation and the registration effective, and reconstruct the real right change mode of "disposition public display confrontation".Furthermore, it is clear that the effect of real right alteration in the internal legal relationship of delivery possession, as well as the antagonism in the external legal relationship, that the delivery of possession can exclude the acquisition of malicious registrants' real right.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2015年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以房养老’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ZS059) 2015年上海市法学会应用法学研究课题“上海基本养老保障实现的法律机制研究” 2013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特殊动产物权变动及其对抗性问题研究” 2012年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创新项目“动产多重买卖合同履行的理论基础与物权合意的证成”(项目编号:12HZK01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一鸣;;论“单纯知情”对双重买卖效力之影响——物上权利之对抗力来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许中缘;杨代雄;;物权变动中未经登记的受让人利益的保护——兼论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J];法学杂志;2006年01期
3 许德风;;不动产一物二卖问题研究[J];法学研究;2012年03期
4 董学立;;论《物权法》确立的物权变动新模式[J];法学论坛;2011年04期
5 许中缘;熊丙万;;民法典体系化的哲学——评王利明教授的“民法体系化”思想[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03期
6 孟勤国;蒋光辉;;论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善意标准及善意认定[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7 刘保玉;;论多重买卖的法律规制——兼评《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9、10条[J];法学论坛;2013年06期
8 董学立;王隽;;不动产物权登记生效制度的实践困境与未来出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9 易军;私人自治与法律行为[J];现代法学;2005年03期
10 刘本荣;;中国船舶物权登记对抗主义的实际运行与匡正[J];中国海商法年刊;2009年Z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孙宪忠;[N];人民法院报;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认:要件解析与类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2 吴沈括;;论博客刑事责任之归致——以刑法解释为进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孙宪超;;大陆法系民法对罗马法错误制度的继受及中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杨锦炎;;论诉讼证明对象——以法律方法论为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李青;翁焱;;论法律漏洞及其补充[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王康敏;;通过“法盲”的治理[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7 张豪;;民事裁判中的人权保障[J];北方法学;2007年02期
8 王蕾;;平等规范的审查标准与立法者的裁量余地——以德美两国为例[J];北方法学;2007年02期
9 叶名怡;;过错及因果关系推定与证明责任倒置——从事实到价值的思考[J];北方法学;2007年04期
10 李凤章;;阐释:在制度与理念之间——关于物权行为合理性的若干思考[J];北方法学;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晓如;;论税法解释的目标与原则[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广;;司法能动性与行政审判中冲突法律规范的适用——以“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适用困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公法;;论行政法领域的类推适用[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唐亚辉;;法律事实探究[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5 于立深;;行政立法中的事实问题[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宋华琳;;转型时代的中国行政程序立法[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李刚;;我国《宪法》第56条与税收法定主义——与刘剑文、熊伟二学者商榷[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叶林;石旭雯;;外观主义的商法意义——从内在体系的视角出发[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9 周友苏;钟凯;;“商事通则”:纠缠在历史与现实中的误会——兼议私法的统一及其现代化[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10 邬先江;;船舶承租人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权利初探——兼评“The CMA Djakarta”轮案[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叶芳;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的权力与权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郑启福;中国合会法律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邢丹;关联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倩;海洋争端的类型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小娟;企业环境责任探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胡荣鑫;农地家庭经营法权关系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冯国亮;债权人撤销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尚晓璐;缺陷服务行为致第三人损害的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真亮;中国环境法法典化的方法论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周欢;商业方法的可专利主题标准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贺湘君;论出版者权[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静;试论刑事司法中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D];苏州大学;2010年
9 吴立强;具体不正当竞争行为模式探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詹国旗;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道德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鸿飞;;现代民法中的“人”[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2 朱庆育;;民法典编纂中的两个观念问题[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3 江山;法律革命:从传统到超现代——兼谈环境资源法的法理问题[J];比较法研究;2000年01期
4 W·多伊布勒(Prof.Dr.W.D釨ubler),朱岩;德国新债法概述[J];比较法研究;2002年02期
5 单飞跃,杨期军;中国民法典生成的文化障碍——西方民法文化的反衬[J];比较法研究;2005年01期
6 孙鹏;不动产二重买卖研究——意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制度设计之比较[J];比较法研究;2005年01期
7 董学立;物权公示,公示什么?[J];比较法研究;2005年05期
8 徐涤宇;胡东海;;证明责任视野下善意取得之善意要件的制度设计——《物权法》第106条之批评[J];比较法研究;2009年04期
9 王洪亮;;论登记公信力的相对化[J];比较法研究;2009年05期
10 钟瑞栋;;强制性规范的解释与适用——公法与私法“接轨”的司法途径[J];比较法研究;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物权变动相关问题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周功满;论物权变动的形式主义原则及其在中国的法律适用[J];兰州学刊;2005年02期
3 王俊霞;郎笑童;;我国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选择[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谭筱清;;执行裁定导致物权变动的法律适用[J];人民司法;2007年21期
5 王轶;关淑芳;;物权变动制度三论[J];法律适用;2008年Z1期
6 常鹏翱;;林业物权变动的规范架构——中国法律经验的总结与评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辛赤兵;;物权变动规则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J];理论界;2008年10期
8 吴凡;;浅议物权变动的模式及我国的立法选择[J];现代商业;2009年24期
9 曲谏;阎惠英;;我国物权变动的模式探析[J];中国商贸;2009年05期
10 于晓蕾;;论我国非基于法律行为引起物权变动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安建忠;尹磊;;机动车物权变动及风险承担探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李文祥;唐义虎;;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民商法的变革[C];2003年
3 宋金华;;物权变动的基本原则及我国的制度模式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4辑)[C];2011年
4 牛慧;张玉娥;;论物权变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徐永前;李咏怡;;论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李晓东;张正云;;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下当事人利益之考量[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4辑)[C];2006年
7 罗曼丽;;海域规范管理方法论[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卷第一期A部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苗;聚焦国外物权变动三大模式[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2 祝怡;民事调解书 能否导致物权变动[N];江苏法制报;2011年
3 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法院 王维永;父亲腾床给儿子结婚未明示赠与不发生物权变动[N];人民法院报;2012年
4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闫信良 吴学文;调解书不能直接产生物权变动的效力[N];人民法院报;2013年
5 祁正华;几种特殊的物权变动应进行登记[N];福州日报;2008年
6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米 健;物权变动原则的司法创制[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王建红;抵押物权变动与保全措施之冲突[N];江苏法制报;2014年
8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 导师 米健;关于物权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上)[N];人民法院报;2006年
9 孙长虎;机动车的查封方法[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朱朝阳;何种判决能够引起物权变动[N];江苏法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后国;物权变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晨晨;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之悖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杨名;论我国物权变动之模式[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申建平;物权变动初探[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环建芬;房地产交易中的物权变动制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5 陶卫东;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凌涛;论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立法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冯久莉;物权变动中交易安全的保护[D];厦门大学;2006年
8 刘晓燕;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选择[D];郑州大学;2002年
9 宁燕;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之探讨[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10 曹海生;我国机动车交易物权变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3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713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