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雇员在工作中致雇主损害的责任减轻规则——基于案例分析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4 00:13

  本文选题:雇员责任 + 从属性 ; 参考:《清华法学》2015年06期


【摘要】:我国司法界主流虽对限制雇员因工作造成雇主损害的赔偿责任达成共识,但苦于无明文规定,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混乱阶段,极不利于法的安定性。《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9条第1款蕴藏着根据过错程度限制雇员责任的价值取向,为民法和劳动法之间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雇员责任减轻规则"的桥梁,因为限制雇主向致第三人损害的雇员行使追偿权与限制雇主向致其直接损害的雇员主张损害赔偿请求权立足于相同的法理思想。我国法院可借助"法的续造"通过类推适用该款并结合《侵权责任法》第34条第1款,专门针对具有从属性的雇员,发展按过错程度划分的三层级责任模式,即在故意情形下,雇员须承担全部责任;具有重大过失的雇员通常承担全部责任,但基于社会保护思想可被例外地限制责任;在一般过失情况下,雇员应被限制或免除责任。该貌似简单规则的适用是一套系统工程,从适用前提、认定过错程度,再到确定责任范围时须斟酌的情形,环环相扣地贯彻着平衡劳资利益的责任分配宗旨。
[Abstract]:Although the mainstream of judicial circles in our country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on limiting the liability of employees for damages caused by their work, they are still at the chaotic stage of their own fighting because of the lack of explicit provisions. Article 9, paragraph 1, contain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limiting the liability of employee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fault. Building a bridge between civil law and labour law for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employee liability Mitigation rules, It is because the restriction of the employer to exercise the right of recourse to the employee who caused the third party damage and the restriction of the employer to claim the right of claim for damages to the employee who caused the direct damage to the third party are based on the same legal theory. The courts of our country can apply this paragraph by analogy with the aid of "continuation of the law" and combine with Article 34, paragraph 1, of the Tort liability Law to develop a three-level liability model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fault, that is, under intentional circumstances, especially for employees with subordinate attributes. Employees bear full responsibility; employees with gross negligence usually bear full liability, but liability may be restricted exceptionally on the basis of social protection ideas; in the case of general negligence, employees should be restricted or exempted from liabilit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emingly simple rules is a set of systematic engineering, from the applicable premise, the degree of fault, and then to the circumstances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determining the scope of responsibility, the purpose of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labor and capital is closely carried out.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4PJC075) 上海交通大学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项目(AF1900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班天可;;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与劳动者解放[J];法学研究;2012年03期

2 冯叶;冯琦;;雇员因过失致雇主财产损失的责任承担[J];人民司法;2008年08期

3 林海榕;;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张民安;;雇主替代责任在我国未来侵权法中的地位[J];中国法学;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凯;劳动合同不履行及其法律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夏英;武兴伟;;劳务派遣中的用人者替代责任[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2 孔东菊;;从关系类型区分探析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服务侵权的责任[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王芳;;规范劳动用工管理 促进企业长远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3年31期

4 黄l菚;;谁为用人单位的经济损失买单——从劳动者履行职务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出发[J];法制与社会;2014年02期

5 郑晓剑;;揭开雇主“替代责任”的面纱——兼论《侵权责任法》第34条之解释论基础[J];比较法研究;2014年02期

6 张家勇;;论前合同责任的归责标准[J];法学家;2014年01期

7 程艳华;;从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看我国知识产权请求权的构建[J];研究生法学;2013年05期

8 韩强;;论抛掷物、坠落物致损责任的限制适用——《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困境及其破解[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9 张兴泉;;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责任承担模式探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10 王雷;;情谊行为基础理论研究[J];法学评论;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鄢斌;;损害概念之法解释学理解与适用[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钱姣;;保险人的契约责任研究[A];浙江省2012年保险法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国斌;李建星;;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司法识别——基于《农村土地承包法》774份案例之分析[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下册)[C];2013年

4 朱丹;;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民法学基础[A];专利法研究(2013)[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伟;公法替代责任根据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妍;职场性骚扰雇主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杜宁宁;劳动缔约“明示”义务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丁婷;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于锐;和解合同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孔令章;诉之利益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邓冰宁;美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毕经纬;侵权法上违法性与过错之关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

9 唐慧俊;小额贷款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10 邢宏;论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立政;不当得利返还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玲;虚假广告荐证人的民事责任[D];湘潭大学;2010年

3 边嵘;夫妻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颖;高空抛掷物侵权责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杨丽;死亡赔偿金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韩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构成与分担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钱岚;论雇主替代责任[D];安徽大学;2010年

8 王宁;我国反垄断法中的民事责任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9 邓冰宁;论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确立[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蒙秋仲;视频分享网站版权侵权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军;从契约自由原则的基础看其在现代合同法上的地位[J];比较法研究;2002年04期

2 但淑华;试论不完全履行[J];商业研究;2004年08期

3 卿洪禹;胡玉明;;合同法的诚实信用原则[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杨立新;;试论雇用人的转承赔偿责任[J];当代法学;1987年03期

5 石少侠;;实际履行原则辨析[J];当代法学;1992年02期

6 陈雪萍;诚实信用原则与民事诉讼权利滥用之制约[J];当代法学;2002年08期

7 冯彦君;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问题论纲[J];当代法学;2005年04期

8 秦国荣;;劳动违约责任: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及立法完善[J];当代法学;2006年02期

9 冯彦君;;劳动合同解除中的“三金”适用——兼论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态度[J];当代法学;2006年05期

10 冯彦君;;我国劳动合同立法应正确处理三大关系[J];当代法学;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洪亮;缔约上过失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叶金强;;论过错程度对侵权构成及效果之影响[J];法商研究;2009年03期

2 陈本寒;艾围利;;怎样确定民法上过错程度及其区分标准[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陈慧谷;;论过错程度[J];法学研究;1992年01期

4 张淑燕;;超市免责店规有效吗[J];家庭教育(幼儿家长);2009年09期

5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马一萍;少年扒车受伤致残责任该如何分担[N];吴忠日报;2008年

2 杨立江邋年冬阳;幼儿放学横穿马路丧生 根据各自过错按份担责[N];江苏经济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海燕;侵权过错程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59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059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9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