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名誉权司法保护中的公众人物理论应用
发布时间:2020-10-25 07:06
关于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问题,我国目前的法律文本并没有将之特别对待或者作出限制规定,法律条文中也并没有出现公众人物这一概念,关于公众人物理论曾经只是存在于理论层面。由于学者的积极推进以及司法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公众人物理论不仅在我国法律理论层面得到认可,也不断被应用于我国的司法判决中。从2002年范志毅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名誉纠纷案到较新的兰某某与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王志安名誉权纠纷案等,表明我国司法实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并应用了公众人物理论,已经承认要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进行限制。笔者认为,应当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公众人物理论,因为公众人物理论有其正面的价值意义。本文将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裁判观点,从公众人物的概念及界定、公众人物的容忍义务及实际恶意原则三个大方面对该理论进行论述。本文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公众人物理论在我国学界及司法实践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笔者对这一现状及问题的态度,即不能否定该理论的价值意义,应当对该理论予以完善和合理适用。本文第一部分叙述了公众人物理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分别介绍了我国司法实践中首次运用公众人物理论的“范志毅案”,之后运用此理论的典型案例方是民诉崔永元名誉权纠纷案,还列举了我国司法裁判中明确运用该理论的其他典型裁判,以期说明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该理论的认可和应用。本文第二部分叙述了公众人物理论中的公众人物的概念。通过分别叙述我国学者关于公众人物的概念及范围界定的讨论和司法判决中关于此问题的处理以期厘清公众人物的认定标准。本文第三部分叙述了公众人物的容忍义务。同样介绍学界的观点及司法判决对此问题的处理,通过归纳总结司法裁判总结出公众人物负有容忍义务的原因以及容忍义务的内容范围和容忍的程度。本文第四部分叙述了公众人物理论中的实际恶意原则,介绍了我国学界及司法判决关于该理论的观点及应用,在看到实际恶意原则存在的不足的同时,应当肯定实际恶意原则的价值意义以及如何谨慎适用实际恶意原则。本文第五部分总结了前文所述的公众人物的概念、容忍义务及实际恶意原则,同时指出我国法律不应当排斥公众人物理论,而是应当通过司法实践的不断摸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该理论进一步完善,从而为我国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相关立法提供参考。
【学位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3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我国公众人物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梳理
(一) 我国司法裁判接受公众人物理论的开端:“范志毅案”
(二) 我国司法裁判的发展
二、我国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中的公众人物的概念
(一) 公众人物概念的理论现状
(二) 司法裁判中的公众人物的概念
(三) 关于公众人物的界定问题
三、我国公众人物容忍义务的理论层面与司法体现
(一) 我国公众人物容忍义务理论层面
(二) 我国公众人物容忍义务司法体现
(三) 公众人物负有容忍义务的原因
(四) 公众人物容忍的内容
(五) 公众人物的容忍程度
四、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中的实际恶意原则
(一) 实际恶意原则在美国的产生与发展
(二) 我国实际恶意原则的理论层面
(三) 实际恶意原则在我国的司法体现
(四)实际恶意原则的价值及适用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5631
【学位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3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我国公众人物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梳理
(一) 我国司法裁判接受公众人物理论的开端:“范志毅案”
(二) 我国司法裁判的发展
二、我国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中的公众人物的概念
(一) 公众人物概念的理论现状
(二) 司法裁判中的公众人物的概念
(三) 关于公众人物的界定问题
三、我国公众人物容忍义务的理论层面与司法体现
(一) 我国公众人物容忍义务理论层面
(二) 我国公众人物容忍义务司法体现
(三) 公众人物负有容忍义务的原因
(四) 公众人物容忍的内容
(五) 公众人物的容忍程度
四、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中的实际恶意原则
(一) 实际恶意原则在美国的产生与发展
(二) 我国实际恶意原则的理论层面
(三) 实际恶意原则在我国的司法体现
(四)实际恶意原则的价值及适用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晓剑;;公众人物理论与真实恶意规则之检讨[J];比较法研究;2015年05期
2 刘迎霜;;名誉权中“公众人物理论”省思——以司法裁判实证分析为视角[J];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3 靳羽;;“公众人物”理论实证考察与名誉侵权过错判断路径检讨[J];政治与法律;2013年08期
4 汪庆华;;名誉权、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J];政法论坛;2008年01期
5 《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新的司法解释建议稿》专题课题组;徐迅;;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新的司法解释建议稿(条文部分)[J];新闻记者;2008年01期
6 洪波;李轶;;公众人物的判断标准、类型及其名誉权的限制——以媒体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为中心[J];当代法学;2006年04期
7 李新天;郑鸣;;论中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构建[J];中国法学;2005年05期
8 王利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J];中州学刊;2005年02期
9 慕明春;舆论监督中的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J];新闻知识;2003年11期
10 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三题[J];法学研究;199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青杨;公众人物名誉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55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855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