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民事诉讼“诉调衔接”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7 21:09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利益格局日益明显,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日益增多,大量的矛盾纠纷涌至法院,法院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审判压力。反观经过多年建设形成的社会调解组织,虽然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传统的人民调解为例,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中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城市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人们对共同体的依赖减弱,传统的人民调解所依赖的利益共同体基础、权威基础已经动摇,难以适应及时消解大量纠纷的现实需要,人民调解在解决纠纷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下降甚至处于虚置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受诉讼崇拜时代潮流的影响,也造成一些人对传统的人民调解制度的轻视,越来越倾向于把纠纷集中推向法院。面对新时期纠纷解决的实际情况和不同主体的特定需求,基于实现公平与效益的理念,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起一个功能互补和程序街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诉调衔接”机制便是建立健全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本文从“诉调衔接”的涵义入手,对国外相关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在对我国“诉调衔接”机制试点运行的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诉调衔接”机制的设想,以求建...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诉调衔接”机制的逻辑起点
    (一) “诉调衔接”机制的由来及涵义
        1. “诉调衔接”的由来
        2. “诉调衔接”的涵义
    (二) “诉调衔接”机制的正当性解读
        1. “诉调衔接”对和谐司法理念意义重大
        2. “诉调衔接”是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需要
        3. “诉调衔接”是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必要选择
二、“诉调衔接”机制的国外相关制度比较研究
    (一) 日本的调停制度
    (二) 美国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三) 德国的起诉前强制调解制度
    (四) 中国台湾地区的诉前民间调解制度
    (五) 评析与借鉴
        1. 各外法域规定的相似之处
        2. 各外法域规定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三、我国“诉调衔接”机制的现实考察
    (一) “诉调衔接”的立法现状
    (二) “诉调衔接”的司法实践
        1. 江苏省各级法院的“诉调衔接”实践
        2. 重庆市北培区法院的“诉调衔接”实践
        3. 武汉市江岸区法院的“诉调衔接”实践
    (三) 我国“诉调衔接”的模式选择——法院主导型
四、法院主导型“诉调衔接”机制的完善
    (一) 完善法院主导型“诉调衔接”机制的具体制度设计
        1. 完善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机制
        2. 完善诉前强制调解制度
        3. 完善人民调解员的选任机制
    (二) 完善法院主导型“诉调衔接”机制的途径——六大衔接的实现
        1. 诉调理念上的衔接
        2. 工作制度上的衔接
        3. 人员上的衔接
        4. 案件上的衔接
        5. 效力上的衔接
        6. 救济途径上的衔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发展及其完善[J]. 朱素明.  学术探索. 2012(08)
[2]论保险业非诉调解及其效力[J]. 雷经升.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2(03)
[3]浅析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衔接的几个问题[J]. 李银平,雷莹莹.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09(10)
[4]从ADR的角度浅谈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改革[J]. 王娟.  法制与社会. 2009(28)
[5]诉前调解制度在我国的应用[J]. 裴欣.  法制与社会. 2009(25)
[6]论民事诉讼调解中的法官角色[J]. 胡健星.  法制与社会. 2009(23)
[7]“诉调对接”实务问题分析与规制[J]. 姬文清,任玉峰.  法律适用. 2009(08)
[8]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对接不断推动大调解机制的健全完善[J]. 张宗信.  法制与社会. 2009(11)
[9]论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再完善[J]. 张艳艳.  青年文学家. 2009(04)
[10]人民调解协议性质和效力之理论冲突与实践困境[J]. 吴莹.  社科纵横. 2008(11)



本文编号:3038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038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a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