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改变理论下职务犯罪调查讯问模式创新
发布时间:2021-02-26 09:10
职务犯罪具有封闭性与隐蔽性等特点,调查讯问能够弥合证明困难,在查明案件事实、证实犯罪上具有特殊的价值。态度改变理论与真实供述的生成机制高度契合,将认知平衡、失调理论引入讯问情境,能够保障供述的真实性和稳定性。职务犯罪者的认知水平、自我调控、应讯能力强于一般犯罪嫌疑人,讯问过程中对抗性明显,畏罪、侥幸心理突出。基于说服机制下的态度改变提示应从认知体系改变、情绪调节与情感影响两方面建构调查讯问。认知重构包括谎言识别与揭露、使用证据策略。情感影响主要包括建立相容关系、道德感唤起、最大化和最小化策略。
【文章来源】: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20,32(04)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干预与态度改变
调查讯问的目的在于查清犯罪事实、获取供述。故在一定程度上,O-X的关系是稳定的正向关系。在讯问的初始阶段,犯罪嫌疑人极力隐瞒犯罪事实,P-O关系的天然对抗性,犯罪嫌疑人的拒供态度是稳定的、平衡的。实现从拒供、谎供到供述的态度改变,关键在于打破认知主体的平衡状态。根据“最小努力”原则———改善P-O关系,消解犯罪嫌疑人对讯问人员的抵触情绪,变对立关系为相容关系是激发、唤起不平衡状态的关键。巩固不平衡状态是供述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前提基础,恢复认知平衡的需求驱使犯罪嫌疑人逐渐调整、改变对犯罪事实的情感态度。(二)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干预与态度改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侦查讯问/询问中“滴注式”用证方法效能的实验研究[J]. Coral J.Dando,Ray Bull,Thomas C.Ormerod,Alexandra L.Sandham,刘涛,黄靖斯. 证据科学. 2017(06)
[2]侦查讯问的核心环节[J]. 上官春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3]侦查讯问方法研究[J]. 毕惜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本文编号:3052373
【文章来源】: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20,32(04)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干预与态度改变
调查讯问的目的在于查清犯罪事实、获取供述。故在一定程度上,O-X的关系是稳定的正向关系。在讯问的初始阶段,犯罪嫌疑人极力隐瞒犯罪事实,P-O关系的天然对抗性,犯罪嫌疑人的拒供态度是稳定的、平衡的。实现从拒供、谎供到供述的态度改变,关键在于打破认知主体的平衡状态。根据“最小努力”原则———改善P-O关系,消解犯罪嫌疑人对讯问人员的抵触情绪,变对立关系为相容关系是激发、唤起不平衡状态的关键。巩固不平衡状态是供述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前提基础,恢复认知平衡的需求驱使犯罪嫌疑人逐渐调整、改变对犯罪事实的情感态度。(二)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干预与态度改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侦查讯问/询问中“滴注式”用证方法效能的实验研究[J]. Coral J.Dando,Ray Bull,Thomas C.Ormerod,Alexandra L.Sandham,刘涛,黄靖斯. 证据科学. 2017(06)
[2]侦查讯问的核心环节[J]. 上官春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3]侦查讯问方法研究[J]. 毕惜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本文编号:3052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052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