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论附理由否认及其义务化

发布时间:2017-07-30 07:11

  本文关键词:论附理由否认及其义务化


  更多相关文章: 附理由否认 争点 证明责任 义务化 诚实信用原则


【摘要】:在民事诉讼领域,否认是指对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予以否定的陈述。作为对对方当事人事实主张的回应,否认这一态度在民事诉讼程序中频频出现,这是一个在对方当事人对某事实负担证明责任的场合下存在的概念。其意义在于为了让法院确信其事实主张,承担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必须积极的向法院提供相关的证据对请求原因事实加以证明。否认有单纯的否认与附理由否认之分,与单纯的否认相比,附理由否认能促进当事人之间争点的形成,使受诉法院明确证据调查的方向性或目的性,从而防止无意义的证据调查,缩短证据调查的时间,对于案件审理的集中化以及促进诉讼双方当事人之间和解大有裨益。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附理由否认的概念辨析。附理由否认是与单纯的否认相对的一个概念,该部分对附理由否认的概念与内容进行了界定,总结了附理由否认在民事诉讼程序上的意义。同时,为了更好地掌握附理由否认的特质,该部分还对附理由否认与抗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探讨了附理由否认义务的含义及法理基础。首先对附理由否认义务的含义进行解读,结合德国和日本民事诉讼法中相关条文的规定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相关学说,分析附理由否认呈现义务化的趋势。进而,本文从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相关理论中寻求确立该义务的理论依据,其中包括事案解明义务、诉讼促进义务、诚实信用原则。第三部分具体研究了附理由否认义务的适用前提与范围。原则上,非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附理由否认义务的前提是对方当事人关于事实主张的陈述已经尽到真实义务和具体化义务,但是,在证据偏在性案件中应当例外的承认当事人的附理由否认义务。关于附理由否认义务的适用范围,在理论界存在两种分类:一般义务说和个别义务说,本文对这两种学说的概念、内容及适用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论述了我国民事诉讼中附理由否认的义务化。指出了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附理由否认义务的现状,即我国并没有关于附理由否认义务的明文规定,同时,单纯的否认是不被禁止的。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确立附理由否认义务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附理由否认义务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附理由否认 争点 证明责任 义务化 诚实信用原则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1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1
  • 引言11-12
  • 一、附理由否认的概述辨析12-19
  • (一)附理由否认的基本界定12-17
  • 1.附理由否认的含义12-14
  • 2.附理由否认的意义14-17
  • (二)附理由否认与抗辩17-19
  • 二、附理由否认义务的含义及法理基础19-27
  • (一)附理由否认义务的含义19-21
  • (二)附理由否认义务的法理基础21-27
  • 1.事案解明义务21-23
  • 2.诉讼促进义务23-25
  • 3.诚实信用原则25-27
  • 三、附理由否认义务的适用前提与范围27-33
  • (一)附理由否认义务的适用前提27-31
  • 1.负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的陈述已尽到真实义务27-29
  • 2.负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的陈述已尽到具体化义务29-31
  • (二)附理由否认义务的适用范围31-33
  • 1.一般义务说31-32
  • 2.个别义务说32-33
  • 四、我国民事诉讼中附理由否认的义务化33-39
  • (一)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附理由否认义务的现状33-34
  • (二)确立附理由否认义务的必要性34
  • (三)在我国确立附理由否认义务的基本思路34-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力;;事实探知:当事人对论构造的法理分析——以裁判形成过程中当事人程序权的保障机制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4期

2 赵会平;;当事人的恋母情结与司法的母性关怀[J];中国检察官;2007年09期

3 李艳霞;从起诉条件看对当事人起诉权利的保护[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程子刚;;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知情权[J];法制与社会;2013年20期

5 王丹;民事准备程序中当事人与法院作用的分担[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唐力;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兼论“以当事人为本”之诉讼构造法理[J];现代法学;2003年05期

7 饶艾,曾红宇;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判例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2期

8 侯永宽;;论民事抗诉制度的废除——以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9 吉玉泉;;诉讼关系模式的转换与律师费用转付制度的可行性探讨——兼述当事人主义诉讼关系模式下律师的功能、地位[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10 饶艾;曾红宇;;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判例法[J];外国法制史研究;2002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红兵;;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中审判者的诉讼职能[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2 赵允玲;;当事人处分权和辩论权与法院审判权之间的互动关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饶艾;曾红宇;;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判例法[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4 周伟;;论民事司法中的程序协商——以弥合审判公正感差异为视角[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5 宣锦虹;谭云;;坚守与前行:法官角色的职业化定位——以2012年度全国法院部分优秀法官为分析样本[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6 单云娟;周立;;能动司法背景下的民商事案件争点整理技术方法分析——以保障审判权有效运行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岳;;民事审判权缺位的程序性规制——“不予处理”式判决的实证考察和规范化思考[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明文;重审程序可适当简化[N];人民法院报;2005年

2 毛玲;当事人自主权与法官程序控制权的平衡[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韩元恒 丁力辛;一切为了人民[N];人民法院报;2002年

4 云利珍;树立法律权威从程序公正开始[N];学习时报;2008年

5 晏向华;诉讼制度:符合国情才是最好的[N];检察日报;2004年

6 孙永全;试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沉默权[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 邵泽毅;九步走来天地宽[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常旭日;为促进山西改革开放提供司法保障[N];中国贸易报;2008年

9 刘立霞;证据交换立法尚需细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10 黄长营;美国法院的审判效率[N];人民法院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玲;当事人真实义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2 唐力;民事诉讼构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3 杨艺红;诉讼突袭及其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崔婕;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5 朱福勇;论民事法官能动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郑素一;民初民事诉讼的现代转型[D];吉林大学;2010年

7 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志勇;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武汉大学;2004年

2 邓继好;当事人取证的程序保障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3 陈建斌;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平等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郭元峰;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真实义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孔令营;论当事人取证权利的程序保障[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6 宇凤丽;论民事诉讼上的自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周和凤;论涉他利益自认行为的效力[D];复旦大学;2008年

8 何庆玲;论民事自认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春;当事人收集证据权利的程序保障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10 赵子龙;论自认制度的构建[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592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592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3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