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土地法论文 >

论地铁和沿线物业捆绑开发中土地取得法律问题

发布时间:2018-01-31 03:58

  本文关键词: 地铁 沿线物业 捆绑开发 土地取得 出处:《北京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地铁和沿线物业捆绑开发模式,是根据地铁与沿线物业开发的互馈机制,由地铁公司承办地铁建设的同时,对地铁站点沿线土地统筹进行高密度房地产开发的模式,房地产开发收益来筹集部分地铁建设资金和弥补地铁营运亏损,在站点周围高密度开发聚集大量的客流,既为地铁带来稳定的票务收入,又提升了站点周围物业的市场价值。捆绑开发的模式,其经济学实质就是使地铁交通的外部性内部化,此模式能兼顾“公共交通和城市空间优化”双重目标,是一种地铁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以往国内有些城市,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捆绑开发的土地取得制定了鼓励性条款和法律依据。但是,《物权法》实施以后,捆绑开发模式中沿线土地取得面临新的法律障碍,主要是《物权法》有关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方面的法律限制,特别是“招拍挂”出让制度问题。本文提出了捆绑招标、土地作价出资(入股)和授权经营、特许经营BOT及其变异模式等三种应对法律障碍的对策并进行了分析,发现任何一种对策均很难完全解决捆绑开发中土地取得的法律问题。因此,建议学习台湾的思路,借鉴国内地方立法经验,制定有关地铁建设及捆绑开发的专门法律,为捆绑开发中的土地取得扫清法律障碍。 本论文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导论;第二部分地铁与沿线物业捆绑开发介绍,介绍其理念、实施条件、经济学分析和国外成功实践;第三部分我国土地取得制度和以往捆绑开发土地取得方式,梳理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相关法律制度,之前国内城市捆绑开发中的土地取得及其地方性法规、规章的依据;第四部分目前我国捆绑开发土地取得所面临的法律问题,指出“招拍挂”出让制度是捆绑开发土地取得的最大障碍;第五部分目前我国捆绑开发土地取得法律障碍的对策分析,分析了三种法律对策;第六部分建议和总结,对捆绑开发的土地取得法律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了专门立法的建议。 本论文论述了捆绑开发模式中土地取得的法律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法律障碍的对策和完善我国地铁建设、捆绑开发的法律制度建议,对我国地铁建设、沿线房地产开发乃至城市空间优化具有现实的意义。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utual feed mechanism of the metro and the property development along the line, the MTRC undertakes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 of high-density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long the subway statio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income to raise part of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funds and make up for the subway operating losses. High density development around the site gathered a large number of passengers, not only for the subway ticket revenue stability, but also to enhance the market value of properties around the site. The essence of its economics is to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y of subway traffic. This model can take into account the dual goal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urban space optimization", and it is a new mode of subway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some cities in China, through the formulation of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have formulated encouraging clauses and legal basi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land for bundling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perty Law. In the mode of bundling and development, land acquisition along the road faces new legal obstacles, mainly the legal restrictions o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right to use construction land in the "Real right Law". In particular, the issue of the transfer system of "recruitment and auction hang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undling bidding, land pricing investment (equity) and authorized management. Franchise BOT and its variation model are three kinds of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legal obstacles and analysis, found that any of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difficult to completely solve the legal problems of land acquisition in tied develop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learn from Taiwan's train of thought, draw lessons from our local legislative experience, and formulate special laws on subway construction and tied development so as to clear the legal obstacles for land acquisition in bundling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subway and property bundling along the line, introduces its concept,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economic analysis and successful practice abroad; The third part of the land acquisition system and the past tied development land acquisition mode, combing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land use right related legal system, before the land acquisition and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tie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cities. The basis of the regulations; In the 4th part,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fer system is the biggest obstacle to the acquisition of the tied development land. In the 5th par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egal obstacles to the acquisition of land in the binding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analyzes three kinds of legal countermeasures. In the 6th part,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legal problems of land acquisition in bundle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special legisl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egal problems of land acquisition in the mode of bundling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re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legal obstacles and legal system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ubway construction and bundling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long the line and even urban space optimization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93.2;D9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防微杜渐 警钟长鸣[J];烽火科技;2011年07期

2 郑玢;;列生成算法在地铁乘务计划编制问题中的应用分析[J];物流技术;2011年11期

3 张卓凡;;香港地铁与都市交通轨道化战略的启示[J];港澳经济;1995年01期

4 董海生;;浅谈青岛地铁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光;史延冰;;以地铁为导向的上盖物业规划研究——以天津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林艳新;陈云霞;;沈阳地铁开发的原则与发展思路分析[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3 陈曦;;上海地铁交通综合体中的零售商业服务特征探析——以徐家汇地区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丽明;施仲衡;梁青槐;;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物业协同发展探讨[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韩新;侯忠辉;徐国;;地铁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协同指挥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姚正伦;姜广荣;郑颖人;张乃基;;重庆地下轻轨列车运行地面振动效应的预测与评价[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曹锡隽;;国外地铁交通发展情况概述[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8 韩德玉;;城市地铁交通中PIS软件应用[A];2008全国LED显示应用技术交流暨产业发展研讨会文集[C];2008年

9 王元恺;;从软硬件设计角度看地铁CVM所引发的健壮性和安全性问题[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10 陈军兰;殷位洋;;轨距尺在地铁轨道测量中的应用与维护[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廷艳;长春地铁如何经营?[N];协商新报;2011年

2 汤建华 林兰;我市着手编制地铁交通规划[N];镇江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刘义 杨光;见证古城地铁元年[N];陕西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赵曦;服务比配套设施更缺乏 京地铁管理待完善[N];消费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杨光;地铁:充分体现了社会公平[N];陕西日报;2011年

6 本报特约评论员 邓聿文;攀比建设地铁,跃进之风不可长[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7 记者 胡利强 轩辕杨子;古城和地铁的穿越之恋[N];西安日报;2011年

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乔新生;我国需要自己的地铁经济学[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9 本报通讯员 王崇燕 本报记者 李元程;他心里记着那些好……[N];工人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刘彦昆;在建地铁事故频发 施工管理待提高[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伟超;运营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杨晖;地铁空间内空气与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的数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刘卫丰;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隧道及自由场动力响应数值预测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李帆;地铁隧道群对地震动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8年

5 和振兴;板式无砟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吴文忠;地铁岛式站台空气龄及火灾防排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马蒙;基于敏感度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预测及动态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8 王文斌;基于脉冲实验的地铁环境振动响应传递函数预测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傅玉勇;层状场地中地铁隧道对沿线地震动及其附近建筑物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2年

10 赵明桥;地下铁道火灾烟气分区控制及人员疏散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帅;我国地铁投融资模式创新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2 刘旭;青岛地铁沿线物业商业定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齐敏;构成艺术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0年

4 齐雪松;地铁壁画艺术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5 钱江;沈阳地铁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6 陈俏;地铁空间理性导识系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7 黄晓红;色彩在地铁换乘空间设计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2年

8 靳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的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9 赖轶峰;论地铁和沿线物业捆绑开发中土地取得法律问题[D];北京大学;2008年

10 薛磊;基于“认知地图”的地铁导视系统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478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1478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0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