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丘陵山区农户内生型农地流转研究 ——基于人工社会模型
发布时间:2021-11-05 06:11
家庭承包制的成功实践,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解放农村生产力问题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三农‖面貌的同时,也莠弊渐显:亦即农户原子化、土地细碎化和家庭的超小规模经营等问题与当前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矛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加剧了农村土地撂荒弃耕问题,而农地流转是减少土地撂荒实现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当前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以家庭为单位在配置土地资源时主要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自发发生在村庄内部农户之间的人情互惠式的内生型农地流转。由于体制及工业发展路径的影响,地方政府更青睐农业企业化,推行农地大规模流转。然而,我国农村区域差异显著,大规模流转并不具备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势起伏、地块零散的西部丘陵地区不适合机械化和大规模经营,加之制度和监督不健全,探寻因地制宜且能保障农民权益的农地流转模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和实践发展需要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层面也对此问题引起了重视,2014年和2015年中央相继提出在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不搞大跃进,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农地流转研究
1.1.1 农地流转的内涵
1.1.2 农地流转的动因
1.1.3 农地流转的现状
1.1.4 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
1.1.5 农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措施
1.2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研究
1.2.1 农户流转行为目的
1.2.2 农户流转方式抉择
1.2.3 农户流转行为影响因素
1.2.4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研究方法
1.3 人工社会研究
1.3.1 人工社会的溯源
1.3.2 人工社会模型在土地科学领域的应用
1.4 展望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
2.3.2 研究方法
2.4 研究区概况
2.4.1 自然地理条件
2.4.2 社会经济情况
2.4.3 人口与耕地变化
第3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的演化轨迹及特征价值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农户农地流转现状
3.2.2 内生型流转的演化轨迹
3.2.3 内生型流转的特征
3.2.4 内生型流转的社会功能
3.3 小结
第4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外缘影响因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思路
4.1.2 数据来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地方政府的行为越位
4.2.2 村集体组织的角色错位
4.2.3 地方政府和村委会流转动机整合
4.2.4 农业经营主体辨析
4.3 小结
第5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内缘发生因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农村劳动力分化特征
5.2.2 农户流转意愿因素分析
5.2.3 农户农地流转策略中强弱关系的作用
5.3 小结
第6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的人工社会模型模拟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MAIA元模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利用MAIA构建农地流转人工社会模型
6.2.2 模型的验证
6.2.3 农地流转人工社会模型的应用
6.3 小结
第7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的有效性完善
7.1 创建流转外部条件,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7.2 创建流转内部条件,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7.3 创建流转政策环境,积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
7.4 创建流转行政环境,促进基层政府职能转型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之处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本文编号:3477239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农地流转研究
1.1.1 农地流转的内涵
1.1.2 农地流转的动因
1.1.3 农地流转的现状
1.1.4 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
1.1.5 农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措施
1.2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研究
1.2.1 农户流转行为目的
1.2.2 农户流转方式抉择
1.2.3 农户流转行为影响因素
1.2.4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研究方法
1.3 人工社会研究
1.3.1 人工社会的溯源
1.3.2 人工社会模型在土地科学领域的应用
1.4 展望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
2.3.2 研究方法
2.4 研究区概况
2.4.1 自然地理条件
2.4.2 社会经济情况
2.4.3 人口与耕地变化
第3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的演化轨迹及特征价值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农户农地流转现状
3.2.2 内生型流转的演化轨迹
3.2.3 内生型流转的特征
3.2.4 内生型流转的社会功能
3.3 小结
第4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外缘影响因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思路
4.1.2 数据来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地方政府的行为越位
4.2.2 村集体组织的角色错位
4.2.3 地方政府和村委会流转动机整合
4.2.4 农业经营主体辨析
4.3 小结
第5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内缘发生因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农村劳动力分化特征
5.2.2 农户流转意愿因素分析
5.2.3 农户农地流转策略中强弱关系的作用
5.3 小结
第6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的人工社会模型模拟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MAIA元模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利用MAIA构建农地流转人工社会模型
6.2.2 模型的验证
6.2.3 农地流转人工社会模型的应用
6.3 小结
第7章 农户内生型流转的有效性完善
7.1 创建流转外部条件,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7.2 创建流转内部条件,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7.3 创建流转政策环境,积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
7.4 创建流转行政环境,促进基层政府职能转型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之处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本文编号:3477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477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