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 ——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21-12-01 23:22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依次经历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并最终确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框架。这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初始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了极大的制度绩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家庭承包制作为我国还未进入市场经济时的一种制度选择,它本身也存在着许多缺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种制度缺陷也日益凸现,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十二五”规划将深入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执行,要求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因此,要加快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步伐,使其适应我国“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并不是变迁的终结。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来分析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程,认为我国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是路径依赖发挥作用的结果。我国现行的家庭承包制的演进也表现出一...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952一1957年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指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和路径选择[J]. 龙游宇. 韶关学院学报. 2009(08)
[2]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J]. 刘和旺. 经济评论. 2006(02)
[3]国有化: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变革之路[J]. 颜运秋,王泽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4]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与“三农”问题[J]. 刘凤芹.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5(01)
[5]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J]. 陈育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05)
[6]产权概念的经济学分析和现实法律思考——新型财产权利的法律定位[J]. 于明磊.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3(02)
[7]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J]. 蒋永穆,安雅娜. 经济学家. 2003(03)
[8]中国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探析[J]. 吕爱权.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9]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J]. 钱忠好. 经济研究. 2003(02)
[10]人地比例变动与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一个关于制度矩阵的网络效果与路径依赖关系的历史分析[J]. 冯涛,兰虹.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3(01)
博士论文
[1]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 吴玲.东北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D]. 安雅娜.四川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27250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952一1957年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指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和路径选择[J]. 龙游宇. 韶关学院学报. 2009(08)
[2]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J]. 刘和旺. 经济评论. 2006(02)
[3]国有化: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变革之路[J]. 颜运秋,王泽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4]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与“三农”问题[J]. 刘凤芹.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5(01)
[5]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J]. 陈育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05)
[6]产权概念的经济学分析和现实法律思考——新型财产权利的法律定位[J]. 于明磊.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3(02)
[7]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J]. 蒋永穆,安雅娜. 经济学家. 2003(03)
[8]中国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探析[J]. 吕爱权.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9]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J]. 钱忠好. 经济研究. 2003(02)
[10]人地比例变动与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一个关于制度矩阵的网络效果与路径依赖关系的历史分析[J]. 冯涛,兰虹.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3(01)
博士论文
[1]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 吴玲.东北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D]. 安雅娜.四川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27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527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