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制度变迁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8 22:14
在中国工业化蓬勃发展、大中城市越来越现代化、持续20多年成为世界经济“新星”的同时,中国农业却仍然基本上是“传统”型的,或在“现代”的门槛边上徘徊,而且城乡差别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中国70%的人口仍居住在落后的远离现代文明的农村;数亿农村劳动力仍被束缚于分割细碎的土地上,或涌入城市做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的活,成为城市的“边缘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成为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瓶颈”。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没有“三农”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因此,研究“三农”问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改革进程发端于农村。迄今为止,中国最成功的改革仍是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即家庭承包制取代了集体生产制。家庭经营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使全国绝大部分长期难以解决温饱的农村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新的发展。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这中间,有待总结、升华的东西应该是很多的、也很有意义的。 中国农业制度的变迁应了新制度经济学家的一句话:...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有关概念
第三节 已有的研究成果
第四节 难点与创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理论回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农业合作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理论
二 列宁的农业合作理论
三 斯大林的农业合作理论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一 交易费用理论
二 产权理论
三 公共选择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
四 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章 中国农业制度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农业制度变迁的过程、绩效和制度特征
一 强制性变迁——土地改革
二 农业合作化——土地占有和农业生产集体制的形成
三 家庭承包制的产生——否定之否定
四 农业制度变迁后的制度特征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的目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一 农业合作化目的的分析
二 农业合作化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一) 直接原因:为粮食征购降低交易成本
(二) 深层原因:为工业化进行原始积累
(三) 一个个人背景:毛泽东的合作思想
三 一个总结和评价——合作化是必需和必然的吗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动力——国家和意识形态理论
一 意识形态的作用
二 国家的作用
第四节 对林毅夫理论的几点质疑
第四章 国际比较
第一节 农业制度的国际比较分析
一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制度
二 美国的农业制度
三 日本的农业制度
四 其他国家的农业制度
第二节 农村合作经济的国际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一个总结:农业生产合作为什么失败
第五章 农业土地制度变迁:现状、问题与前景
第一节 农业土地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变迁过程
第二节 土地使用模式的制度分析
一 “两田制”
二 “规模经营”
三 “四荒”使用权拍卖
四 股份合作制
第三节 农业规模经营与家庭制
一 一个认识前提——人地矛盾的国情
二 公平与效率
三 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与家庭制
四 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与家庭制
第四节 农地制度变迁的原则与前景
第六章 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变迁
第一节 农村新合作经济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
第二节 农村城市化的制度建设问题
第三节 农村和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与农业支持制度的建设
第四节 基层政权的改革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农业发展方向文献综述[J]. 刘明国.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03)
博士论文
[1]兴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研究(1949-1956)[D]. 王莉莉.山西大学 2020
[2]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发展比较研究[D]. 冯道杰.山东大学 2016
[3]中国农地规模经营问题研究[D]. 王力.西南大学 2012
[4]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 雷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5]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 陶银球.中南大学 2011
[6]改造农民: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D]. 王俊斌.首都师范大学 2009
[7]20世纪苏中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D]. 周应堂.南京农业大学 2007
[8]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 白俊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9]制度变迁与传统农业改造[D]. 施威.南京农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D]. 刘雅婷.湖南师范大学 2015
[2]吉林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D]. 王晓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新疆兵团团场土地承包合约的经济学分析[D]. 范公广.石河子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14230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有关概念
第三节 已有的研究成果
第四节 难点与创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理论回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农业合作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理论
二 列宁的农业合作理论
三 斯大林的农业合作理论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一 交易费用理论
二 产权理论
三 公共选择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
四 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章 中国农业制度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农业制度变迁的过程、绩效和制度特征
一 强制性变迁——土地改革
二 农业合作化——土地占有和农业生产集体制的形成
三 家庭承包制的产生——否定之否定
四 农业制度变迁后的制度特征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的目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一 农业合作化目的的分析
二 农业合作化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一) 直接原因:为粮食征购降低交易成本
(二) 深层原因:为工业化进行原始积累
(三) 一个个人背景:毛泽东的合作思想
三 一个总结和评价——合作化是必需和必然的吗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动力——国家和意识形态理论
一 意识形态的作用
二 国家的作用
第四节 对林毅夫理论的几点质疑
第四章 国际比较
第一节 农业制度的国际比较分析
一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制度
二 美国的农业制度
三 日本的农业制度
四 其他国家的农业制度
第二节 农村合作经济的国际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一个总结:农业生产合作为什么失败
第五章 农业土地制度变迁:现状、问题与前景
第一节 农业土地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变迁过程
第二节 土地使用模式的制度分析
一 “两田制”
二 “规模经营”
三 “四荒”使用权拍卖
四 股份合作制
第三节 农业规模经营与家庭制
一 一个认识前提——人地矛盾的国情
二 公平与效率
三 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与家庭制
四 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与家庭制
第四节 农地制度变迁的原则与前景
第六章 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变迁
第一节 农村新合作经济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
第二节 农村城市化的制度建设问题
第三节 农村和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与农业支持制度的建设
第四节 基层政权的改革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农业发展方向文献综述[J]. 刘明国.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03)
博士论文
[1]兴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研究(1949-1956)[D]. 王莉莉.山西大学 2020
[2]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发展比较研究[D]. 冯道杰.山东大学 2016
[3]中国农地规模经营问题研究[D]. 王力.西南大学 2012
[4]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 雷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5]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 陶银球.中南大学 2011
[6]改造农民: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D]. 王俊斌.首都师范大学 2009
[7]20世纪苏中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D]. 周应堂.南京农业大学 2007
[8]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 白俊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9]制度变迁与传统农业改造[D]. 施威.南京农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D]. 刘雅婷.湖南师范大学 2015
[2]吉林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D]. 王晓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新疆兵团团场土地承包合约的经济学分析[D]. 范公广.石河子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14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71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