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9 05:13
所谓“地者,政之本也”,其核心在于“地乃民生之本”。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都面临着农业用地大量转为非农利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民因此离开土地走向城镇,成为规模接近1亿人并正以加速度日益扩大的特殊人口群体——失地农民。他们的生计问题正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不得不慎重对待的一个严峻问题,考量着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每一个实践者。本研究以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按照可持续生计的分析范式,着重分析了失地农民生计问题的现状、特点和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和运用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框架,全面而系统地对失地农民生计路径进行具有建设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设计和创新。整个研究针对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逐一展开,并力图找到答案。本文共分八章,各章以回答下列问题为主要内容: 第一,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何在?文章用大量的篇幅从宏观和微观、历史与现实的角度阐释和剖析土地与失地农民问题。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客观地描述着一个事实:中国农民的土地具有生产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土地作为资产,本身就是所有者的一笔财富。城市化中,失地农民被动地接受与土地密...
【文章页数】:2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主题: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失地农民: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人口群体
1.1.2 失地农民生计不可持续:城市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1.1.3 失地农民生计问题:不堪承受的社会风险
1.1.4 系统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问题: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失地农民
1.2.2 可持续生计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失地农民问题一般研究
1.3.2 关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4.4 主要结论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
1.5.2 论文的不足及以后的研究方向
2.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生计框架:贫困经济学视野下的可持续生计
2.1.1 可持续生计提出的背景
2.1.2 可持续生计内涵
2.1.3 可持续生计框架
2.1.4 可持续生计方法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2.1.5 可持续生计方法在本研究中的局限性
2.1.6 本研究对可持续生计框架的修正
2.2 交易费用理论: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可持续生计
2.2.1 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内涵
2.2.2 产权理论的内涵
2.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可持续生计的解析
2.2.4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可持续生计内涵
2.3 资源配置理论:古典等经济学视野下的可持续生计
2.3.1 资源配置与资本积累理论
2.3.2 资产建设与资产组合理论
2.3.3 资源配置理论对可持续生计的适用性
2.3.4 基于资源配置理论的可持续生计内涵
小结
3.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框架
3.1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与模型
3.1.1 基本前提与假设
3.1.2 原理模型:可持续生计模式
3.1.3 拓展模型: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理论模式
3.1.4 实现模式:基于制度变迁下的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实现路径
3.2 生计资产类型、运行机理及配置
3.2.1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3.2.2 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
3.2.3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3.2.4 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
3.2.5 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
3.2.6 生计资产配置
3.3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制度因子
3.3.1 制度影响失地农民生计行为和决策
3.3.2 制度影响失地农民生计的三个环节
3.3.3 失地农民生计问题分析中的主要制度
3.4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实现路径
3.4.1 既定制度环境下的生计实现模式
3.4.2 制度变迁中的生计实现模式
小结
4. 失地农民生计问题考察:历史与现状
4.1 农耕制度下的农民生计考察
4.1.1 中国农耕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皇权更替下的农民生计
4.1.2 乡土社会历史演变中的农民与土地
4.1.3 理论思考
4.2 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失地农民生计考察
4.2.1 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失地农民群体
4.2.2 土地作为自然资本对农民的效用
4.2.3 基于土地生计资产的属性和功能视野:土地与失地农民生计
4.2.4 基于生计资产相互联系的视野:生计与发展能力
4.3 失地农民生计问题关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4.3.1 可持续生计:失地农民政策的尺度
4.3.2 可持续生计:社会稳定的保证
4.3.3 可持续生计: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4.3.4 可持续生计:深化城乡改革的关键点
4.3.5 可持续生计: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小结
5. 失地农民生计不可持续的制度分析
5.1 城乡二元体制
5.1.1 城乡二元体制:固化和扩大城乡二元矛盾
5.1.2 城乡二元体制:农民长期生计资产积累不足
5.1.3 城乡二元体制:农地转让权限制条件下失地农民权益受损
5.2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5.2.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市场缺位:农民土地利益残缺化
5.2.2 农村土地产权边界模糊:农民土地利益虚拟化
5.2.3 农村土地主体权能不明确:农民博弈地位弱势化
5.3 现行征地制度
5.3.1 征地过程中,农民无参与权和决策权
5.3.2 土地处置权的缺乏,无法实现高收益
5.3.3 “公共利益”无限扩张,征地权滥用
5.3.4 征地费用发放程序不合理,容易造成截流挪用
5.4 现行征地补偿制度
5.4.1 补偿方法之忧:农民生活难以为继
5.4.2 补偿标准扭曲:土地的隐性溢出效益忽略
5.4.3 补偿内容之优:农民利益受损
5.4.4 补偿总额限制:不合理的土地征用机制
5.5 现行征地分配制度
5.5.1 土地收益的基本流向:利益格局的形成
5.5.2 土地收益分配之患:严重的不合理性
5.6 边缘化的基层组织
5.6.1 农民利益诉求主体的缺失
5.6.2 农民利益诉求途径的缺失
5.6.3 强势干预与农民利益诉求
小结
6. 国内外失地农民生计安排及启示
6.1 部分国家失地农民安置方式
6.1.1 暴力强制型:英国圈地运动
6.1.2 合理补偿型:日本等国解决失地农民生计方式
6.2 我国失地农民生计安排方式的回顾
6.2.1 户口“农转非”的就业安置阶段(19491994 年)
6.2.2 后“双轨制”时期就业安置逐渐让位于货币安置(1994~ 1998 年
6.2.3 经济转型时期以货币安置为主的多元安置方式(1998 年至今)
6.3 国内外失地农民生计实践路径的启示与思考
6.3.1 重要启示
6.3.2 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思考
小结
7. 现行制度框架下失地农民生计安排与路径选择
7.1 人力资本主导下的生计模式:代内提升与代际转移
7.1.1 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有效配置
7.1.2 培训促进就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最好体现
7.1.3 人力资本失灵的对策:非正规就业
7.1.4 代际转移:失地农民家庭生计的持续
7.1.5 小结
7.2 金融资本主导下的生计模式:资产建设与账户建立
7.2.1 资产建设:为失地农民建立个人发展账户
7.2.2 资产资本化:以小额贷款为主的金融政策
7.2.3 留资安置:“收入+资产”的实践形式
7.2.4 小结
7.3 物质资本主导下的生计模式:住宅资本化
7.3.1 住宅资产重构:住宅资本化
7.3.2 成都实践:住房安置中的资本升值
7.3.3 小结
7.4 社会资本主导下的生计模式:文化认同与组织重构
7.4.1 文化认同: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文化转型
7.4.2 社会保障:从村落互助到社会互助的跨越
7.4.3 集体经济组织:失地农民社会资本的新方式
7.4.4 小结
8. 制度变迁中的失地农民生计安排与路径选择
8.1 自然资本主导下的生计模式:留地安置与产权改革
8.1.1 留地安置:湖南咸嘉模式的实践意义
8.1.2 产权改革:还权赋能奠定可持续生计的重要基础
8.1.3 小结
8.2 统筹发展的生计模式:新型城市化
8.2.1 新型城市化道路选择的背景分析
8.2.2 成都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实践分析
8.2.3 成都实践的启示
8.2.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书籍类
二、期刊类
三、英文类
后记
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25204
【文章页数】:2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主题: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失地农民: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人口群体
1.1.2 失地农民生计不可持续:城市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1.1.3 失地农民生计问题:不堪承受的社会风险
1.1.4 系统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问题: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失地农民
1.2.2 可持续生计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失地农民问题一般研究
1.3.2 关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4.4 主要结论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
1.5.2 论文的不足及以后的研究方向
2.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生计框架:贫困经济学视野下的可持续生计
2.1.1 可持续生计提出的背景
2.1.2 可持续生计内涵
2.1.3 可持续生计框架
2.1.4 可持续生计方法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2.1.5 可持续生计方法在本研究中的局限性
2.1.6 本研究对可持续生计框架的修正
2.2 交易费用理论: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可持续生计
2.2.1 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内涵
2.2.2 产权理论的内涵
2.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可持续生计的解析
2.2.4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可持续生计内涵
2.3 资源配置理论:古典等经济学视野下的可持续生计
2.3.1 资源配置与资本积累理论
2.3.2 资产建设与资产组合理论
2.3.3 资源配置理论对可持续生计的适用性
2.3.4 基于资源配置理论的可持续生计内涵
小结
3.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框架
3.1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与模型
3.1.1 基本前提与假设
3.1.2 原理模型:可持续生计模式
3.1.3 拓展模型: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理论模式
3.1.4 实现模式:基于制度变迁下的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实现路径
3.2 生计资产类型、运行机理及配置
3.2.1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3.2.2 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
3.2.3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3.2.4 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
3.2.5 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
3.2.6 生计资产配置
3.3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制度因子
3.3.1 制度影响失地农民生计行为和决策
3.3.2 制度影响失地农民生计的三个环节
3.3.3 失地农民生计问题分析中的主要制度
3.4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实现路径
3.4.1 既定制度环境下的生计实现模式
3.4.2 制度变迁中的生计实现模式
小结
4. 失地农民生计问题考察:历史与现状
4.1 农耕制度下的农民生计考察
4.1.1 中国农耕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皇权更替下的农民生计
4.1.2 乡土社会历史演变中的农民与土地
4.1.3 理论思考
4.2 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失地农民生计考察
4.2.1 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失地农民群体
4.2.2 土地作为自然资本对农民的效用
4.2.3 基于土地生计资产的属性和功能视野:土地与失地农民生计
4.2.4 基于生计资产相互联系的视野:生计与发展能力
4.3 失地农民生计问题关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4.3.1 可持续生计:失地农民政策的尺度
4.3.2 可持续生计:社会稳定的保证
4.3.3 可持续生计: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4.3.4 可持续生计:深化城乡改革的关键点
4.3.5 可持续生计: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小结
5. 失地农民生计不可持续的制度分析
5.1 城乡二元体制
5.1.1 城乡二元体制:固化和扩大城乡二元矛盾
5.1.2 城乡二元体制:农民长期生计资产积累不足
5.1.3 城乡二元体制:农地转让权限制条件下失地农民权益受损
5.2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5.2.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市场缺位:农民土地利益残缺化
5.2.2 农村土地产权边界模糊:农民土地利益虚拟化
5.2.3 农村土地主体权能不明确:农民博弈地位弱势化
5.3 现行征地制度
5.3.1 征地过程中,农民无参与权和决策权
5.3.2 土地处置权的缺乏,无法实现高收益
5.3.3 “公共利益”无限扩张,征地权滥用
5.3.4 征地费用发放程序不合理,容易造成截流挪用
5.4 现行征地补偿制度
5.4.1 补偿方法之忧:农民生活难以为继
5.4.2 补偿标准扭曲:土地的隐性溢出效益忽略
5.4.3 补偿内容之优:农民利益受损
5.4.4 补偿总额限制:不合理的土地征用机制
5.5 现行征地分配制度
5.5.1 土地收益的基本流向:利益格局的形成
5.5.2 土地收益分配之患:严重的不合理性
5.6 边缘化的基层组织
5.6.1 农民利益诉求主体的缺失
5.6.2 农民利益诉求途径的缺失
5.6.3 强势干预与农民利益诉求
小结
6. 国内外失地农民生计安排及启示
6.1 部分国家失地农民安置方式
6.1.1 暴力强制型:英国圈地运动
6.1.2 合理补偿型:日本等国解决失地农民生计方式
6.2 我国失地农民生计安排方式的回顾
6.2.1 户口“农转非”的就业安置阶段(19491994 年)
6.2.2 后“双轨制”时期就业安置逐渐让位于货币安置(1994~ 1998 年
6.2.3 经济转型时期以货币安置为主的多元安置方式(1998 年至今)
6.3 国内外失地农民生计实践路径的启示与思考
6.3.1 重要启示
6.3.2 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思考
小结
7. 现行制度框架下失地农民生计安排与路径选择
7.1 人力资本主导下的生计模式:代内提升与代际转移
7.1.1 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有效配置
7.1.2 培训促进就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最好体现
7.1.3 人力资本失灵的对策:非正规就业
7.1.4 代际转移:失地农民家庭生计的持续
7.1.5 小结
7.2 金融资本主导下的生计模式:资产建设与账户建立
7.2.1 资产建设:为失地农民建立个人发展账户
7.2.2 资产资本化:以小额贷款为主的金融政策
7.2.3 留资安置:“收入+资产”的实践形式
7.2.4 小结
7.3 物质资本主导下的生计模式:住宅资本化
7.3.1 住宅资产重构:住宅资本化
7.3.2 成都实践:住房安置中的资本升值
7.3.3 小结
7.4 社会资本主导下的生计模式:文化认同与组织重构
7.4.1 文化认同: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文化转型
7.4.2 社会保障:从村落互助到社会互助的跨越
7.4.3 集体经济组织:失地农民社会资本的新方式
7.4.4 小结
8. 制度变迁中的失地农民生计安排与路径选择
8.1 自然资本主导下的生计模式:留地安置与产权改革
8.1.1 留地安置:湖南咸嘉模式的实践意义
8.1.2 产权改革:还权赋能奠定可持续生计的重要基础
8.1.3 小结
8.2 统筹发展的生计模式:新型城市化
8.2.1 新型城市化道路选择的背景分析
8.2.2 成都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实践分析
8.2.3 成都实践的启示
8.2.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书籍类
二、期刊类
三、英文类
后记
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25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402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