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技术理性的批判与反思
本文关键词:马尔库塞技术理性的批判与反思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思想渊源包括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霍克海默的"科学意识形态"说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技术理性维护着资本主义统治的合理性,使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领域失去"内在的自由"成为单向度的人,失去其批判和否定向度。马尔库塞技术理性的批判与反思,对于当代中国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而言意义重大,必须克服生产力崇拜,实现技术理性回归价值理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Marcuse's criticism of technical rationality includes Marx's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and Marx Weber's Theory of rationality. Hawkheimer's theory of "scientific ideology" and Freud's psychoanalysis. Technical rationality maintains the rationality of capitalist rule and makes people in economy and politics. The loss of "inherent freedom"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and philosophy becomes a unidirectional person, and the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of Marcuse's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for th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 public manage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We must overcome the ador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alize the return of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to value rationality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暨大连海事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资助项目(2012TD021)
【分类号】:B089.1
【正文快照】: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综合和继承马克思、韦伯、霍克海默和弗洛伊德思想的基础上,马尔库塞批判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理性,技术理性作为意识形态维护着资本主义统治的合理性,使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领域失去“内在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糜海波;;马尔库塞:技术资本主义批判[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01期
2 崔永和;童路雯;;传统人道主义的生态限度及其出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于桂芝;李晓晴;;科学技术批判理论与和谐社会——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J];浙江学刊;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吴亚平;;论自然的属性及环境法的理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5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丁恒文;;批判维度和重建维度的统一——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许徐;;解读“韩流”:一次成功的文化转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胡沛萍;;身体写作:从追求解放到走向堕落——当代文学中“身体写作”的嬗变[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7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甄媛圆;奥林匹克运动中技术异化问题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海明;;关于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四种理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王治河;;中国的后现代化与第二次启蒙[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2期
3 大卫·弗罗伊登博格;周邦宪;;中国应走后现代农业之路[J];现代哲学;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丽;;“新技术”取代技术——评马尔库塞技术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3期
2 张和平;论马尔库塞对马克斯·韦伯技术理性的评判[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3 王雨辰;马尔库塞的科技-生态伦理价值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苏平富;;技术理性: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江汉论坛;2006年09期
5 张志涛;;马尔库塞技术哲学的新解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张永清;技术理性时代的浪漫诗情——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美学与人的关系简论[J];江淮论坛;2001年01期
7 陈俊;;技术与自由——论马尔库塞的技术审美化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03期
8 田光远;;论马尔库塞政治哲学中的唯美主义向度[J];社会科学家;2006年05期
9 朱春艳;陈凡;;STS视阈下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解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郑春生;李宏图;;论马尔库塞对消费社会的批判[J];求索;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黄皖毅;;单向度的人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尔库塞和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3 叶晓璐;;从意识形态批判到技术批判理论——马尔库塞和芬伯格技术理论的比较[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4 陈凡;;从认识论看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划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5 李本洲;;论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科学思维的批判——兼与马克思科学观比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6 陈凡;王桂山;李权时;;从认识论看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划界[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7 徐英瑾;;对于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政治哲学进路的初步探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谭浩;;《理性与革命》——读后感[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傅永军;;现代性、文化救赎与批判理论[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建军;超越技术理性批判[N];学习时报;2006年
2 上海社会科学院 沈大明;马尔库塞:用美学的批判救治西方文明弊病[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庆霞;理性向技术理性的转化及启示[N];光明日报;2002年
4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程炳生 黑龙江大学副校长 丁立群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王国有;中国语境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何种面目[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鲁克俭;近年来国内意识形态研究中的热点问题[N];光明日报;2002年
6 何立松;也谈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N];学习时报;2005年
7 ;跨越闭合的体系[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李静韬;我看尼采[N];北京日报;2001年
9 黄一芳;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批判理论(上)(待续)[N];中华新闻报;2000年
10 中央编译局 陈喜贵;“革命”淡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树松;论技术合理性[D];东北大学;2005年
3 王晓薇;宋代《中庸》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4 王书明;科学、批判与自由[D];吉林大学;2002年
5 李国俊;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D];吉林大学;2007年
6 邱忠文;劳动、爱欲、自然与艺术[D];复旦大学;2011年
7 曾林;论科技时代人类生存的困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覃世艳;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9 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范晓丽;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洪宝;技术社会的批判与希望[D];兰州大学;2011年
2 陈义新;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元;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永利;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叶娌燕;马尔库塞文化批判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静;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价值意蕴及当代意义[D];燕山大学;2010年
7 张华强;试论马尔库塞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高娟;重新审视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9 周期玉;马尔库塞人本主义批判理论评析[D];湘潭大学;2003年
10 张磊;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述评[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23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423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