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大连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6 09:22

  本文关键词:大连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出处:《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电子政务 大连市电子政务 建设现状


【摘要】:信息化已经成为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人们的生活也离数字化和信息化越来越近。网络、通信方式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科学管理和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这样的时代趋势对各个领域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政府公共管理也不例外,要求政府行政管理的方式、效率以及受众性都必须适应当前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途径,提高政府事务办理的效率以及实现政府与公民的及时互动交流。政府信息化与现代化的趋势要求改变传统政务模式,提出新的政务模式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适应公众的需求。很多政府管理的实践证明传统的政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应对复杂的信息化时代和公众的服务要求,难以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案和解决措施。因此,加强政府现代管理的建设迫在眉睫,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的工作刻不容缓。 电子政务作为政府信息化发展的方式和政府实现科学化管理的主要途径,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进行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也为政府实现行政改革提供了手段技术。政府通过信息通讯技术手段,运用现代科学管理途径,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府透明度、解决成本,建立良好的政府内部之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来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建设信息化政府,发展电子政府,推广电子政务,是提高政府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国内电子政务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因此大力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就成为当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来研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在对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情况的分析基础之上,对大连市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深入阐述大连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的原因,进而在掌握国内外政府电子政务的先进理念及技术的基础之上,根据大连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电子政务的具体思路。按照以上思路,文章将按照以下五个章节展开: 第一章作为文章的引入部分,详细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与选题的意义,在详细阐述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状况与政府发展动态的基础之上对电子政务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概述,确定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按照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对本文的总体情况给予介绍并提出了写作思路与目标。 由于电子政务是新背景下实现政府高效管理的新途径和新理念,本文第二章将详细介绍电子政务概念与相关理念基础。结合各学者的观点对电子政务的涵义予以界定,分析电子政务的实质和特点进而提出电子政务应用模型。电子政务作为政府改革的新手段并不只是简单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是政府的革新,这就意味着要实现政府管理的革新。这就要求必须对现代政府管理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政府行政手段来适应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要求。树立与时俱进的政府管理理念是发展电子政务的前提和关键。本文详细介绍了服务型政府理念、政府效能理念以及公众参与理念。 正是由于电子政务具有传统政务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加之信息化的大力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兴起,电子政务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大连市按照国务院精神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第三章在分析大连市政府电子政务历史进程以及取得成就的基础之上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问题的原因所在。 为了能够提出对大连市以及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有利的建设对策,本文第四章介绍国内外其他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情况,介绍部分包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先进的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和国内一线城市电子政务建设情况,通过了解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情况为大连市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提出启示意义。在以上章节分析的基础上,最后从更新思想观念,树立战略地位、完善制度保障、加强社会合作和重视安全建设等方面对大连市以及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提出针对性对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学;推行规划电子政务 提高规划行政水平[J];创造;2003年05期

2 未名;电子政务 避免陷入低效陷阱[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年06期

3 劲松;《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摘编)[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年06期

4 孔均仁;用整体性观点建设电子政务——访电子政务试点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王延章教授[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年06期

5 赵红梅,王明波;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陶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面临四大矛盾[J];党政干部学刊;2003年05期

7 贺国庆;电子政务与标准化[J];大众标准化;2003年10期

8 钟加勇;刘鹤:电子政务之视角[J];中国电子商务;2003年01期

9 周宏仁;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电子政务[J];中国电子商务;2003年03期

10 胡小明;电子政务,应“准”字当头[J];中国电子商务;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丰俊韬;;海事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A];2009年度海事管理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汤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电子政务问题初探[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锐昕;杨国栋;;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的策略选择[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莉;孟令全;常艳;;我国医药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对策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5 乌云高娃;;内蒙古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晓牧;袁钦;;科学发展观与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以广州市为例论电子政务对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促进作用[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世英;;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8 杨勇;;略议广西电子政务之现状和对策[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盖玲;;发展电子政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万小艳;;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凤春;四种思维改变一把手电子政务观[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于 岫;2005:电子政务的规模应用年[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3 冬文;2005电子政务发展趋势:专注服务和应用[N];湖北日报;2005年

4 霍峰;浅谈电子政务的标准及发展趋势[N];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

5 张立栋;中小企业抢食电子政务蛋糕[N];检察日报;2003年

6 记者 胡迎莹;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标准[N];计算机世界;2003年

7 本报记者 吴晓伟;严绍业:构建电子政务规模化营销体系[N];计算机世界;2005年

8 本报记者 徐杰;为电子政务勾画未来[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5年

9 方家平;掘金电子政务正当时[N];中国经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张立栋;中小企业抢食 电子政务蛋糕[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协平;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最终服务需求识别与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侯康超;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政治学透视[D];苏州大学;2005年

3 刘春年;电子政务发展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蒋骁;电子政务公民采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徐强;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徐晓日;政府创新的信息化模式——电子政务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徐德明;澳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与系统构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邓崧;电子政务价值评估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张径;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流程再造与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白淑英;电子政务型政府协同管理网络的形成及其动态演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顺;长沙市电子政务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唐莹;地方人大电子政务建设与实证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梅亮洁;电子政务的成本控制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佘s,

本文编号:1432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432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a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