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I数据的上海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01-27 13:16
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兴趣点(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刻画餐饮业空间格局,并构建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探究餐饮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餐饮业空间分布呈块状聚集、多中心发展的格局。其中,西餐业高度集中于内环线以内,呈东西向延伸;快餐业在中心城区和高校集聚的城郊结合部大规模集聚。空间计量回归结果表明,餐饮业分布受到人口、经济、交通、空间4类要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规模大、交通优越、相关业态丰富会促进集聚,而周边业态的混合度过高则会抑制集聚,城市空间结构也会影响餐饮业分布,商圈、中心城区的餐饮业密度更高;中餐、西餐、正餐、快餐4类餐饮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西餐企业倾向于分布在地价较高的地区,中餐企业对交通可达性有更高的需求,正餐企业的分布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快餐企业的分布与各类文娱公共设施的分布有密切联系。
【文章来源】:热带地理. 2020,4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餐饮业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
根据自然段点法呈现的核密度分析结果(图2),上海市餐饮网点在空间分布上呈块状聚集、多中心发展、空间差异明显的分布格局。在区级层面,餐饮业主要集中在浦西中心城区,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呈现出连片分布的特征。在中心城区,餐饮业形成“一主多副”的空间形态: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南京路、豫园、淮海中路的餐饮企业高度连片,形成核心区;核心区外围,陆家嘴、中山公园、五角场、徐家汇等地区餐饮业也呈现聚集特征,这与《上海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3—2020)》所规划的城市商业中心与活动中心分布格局相符(晏龙旭等,2016)。在外围郊区,餐饮业以离散分布为主,聚集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近郊商业中心和郊区新城(镇),如七宝、莘庄、外高桥、南翔等地区级商业中心和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和奉贤南桥新城等新兴城镇。但也有一些郊区新城的餐饮业发展状况不佳,如南汇新城、金山滨海新城、崇明城桥镇等,这与其地理区位偏远、交通条件差、人口密度低有关。将餐饮业分别划分为中餐与西餐、正餐与快餐,探讨不同餐饮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图3)。结果发现,中餐和正餐均呈现多中心的集聚特征:西餐在郊区的分布极少,高度集中于内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以中山公园、徐家汇、南京路至外滩的片状地带为核心地区,呈东西向延展的空间特征。由于西餐类餐饮企业的消费水平较高,其主要集中于经济活跃的市中心;同时,由于早年中心城区建有诸多租界的历史因素,西餐在中心城区集聚的历史悠久。快餐的分布较广泛,除在中心城区连片高密度分布以外,城郊结合部的企业数量也明显较高,尤其在五角场和松江大学城等高校周边形成了密度显著较高的集聚区域。四类餐饮企业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也印证了中心地理论中的商业规模等级问题。中心城区既有西餐等高档餐饮的集聚,同时也存在快餐等大众化餐饮的高密度集中,而郊区副中心则以中低档餐饮为主。即高级别的商业中心高级与低端服务并存,而低等级的商业中心主要提供市场需求更广的低级消费品或服务。
将餐饮业分别划分为中餐与西餐、正餐与快餐,探讨不同餐饮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图3)。结果发现,中餐和正餐均呈现多中心的集聚特征:西餐在郊区的分布极少,高度集中于内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以中山公园、徐家汇、南京路至外滩的片状地带为核心地区,呈东西向延展的空间特征。由于西餐类餐饮企业的消费水平较高,其主要集中于经济活跃的市中心;同时,由于早年中心城区建有诸多租界的历史因素,西餐在中心城区集聚的历史悠久。快餐的分布较广泛,除在中心城区连片高密度分布以外,城郊结合部的企业数量也明显较高,尤其在五角场和松江大学城等高校周边形成了密度显著较高的集聚区域。四类餐饮企业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也印证了中心地理论中的商业规模等级问题。中心城区既有西餐等高档餐饮的集聚,同时也存在快餐等大众化餐饮的高密度集中,而郊区副中心则以中低档餐饮为主。即高级别的商业中心高级与低端服务并存,而低等级的商业中心主要提供市场需求更广的低级消费品或服务。3 餐饮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广州市零售业态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识别与驱动力研究[J]. 吴康敏,王洋,叶玉瑶,张虹鸥.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06)
[2]基于个体移动轨迹的多中心城市引力模型验证[J]. 丁亮,钮心毅,宋小冬. 地理学报. 2020(02)
[3]山地城市格局对餐饮业区位选择影响的空间异质性[J]. 涂建军,唐思琪,张骞,吴越,罗运超. 地理学报. 2019(06)
[4]消费社会下商业地理研究的新取向[J]. 林耿,宋佩瑾,李锐文,杨帆. 人文地理. 2019(01)
[5]广州市餐饮店分布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J]. 曾璇,崔海山,刘志根. 经济地理. 2019(03)
[6]中国地级城市餐饮业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大众点评网”数据的实证研究[J]. 夏令军,刘艳芳,刘国炜. 经济地理. 2018(05)
[7]基于Webmap的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评估方法——以上海主城区为例[J]. 陈映雪. 上海城市规划. 2017(06)
[8]西安城区餐饮老字号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吴立周,权东计,朱海霞. 世界地理研究. 2017(05)
[9]上海城市生活中心体系的识别与评估[J]. 晏龙旭,张尚武,王德,谢栋灿,陈烨. 城市规划学刊. 2016 (06)
[10]基于POI数据的广州零售商业中心热点识别与业态集聚特征分析[J]. 陈蔚珊,柳林,梁育填. 地理研究. 2016(04)
硕士论文
[1]南京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郑娜.南京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03113
【文章来源】:热带地理. 2020,4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餐饮业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
根据自然段点法呈现的核密度分析结果(图2),上海市餐饮网点在空间分布上呈块状聚集、多中心发展、空间差异明显的分布格局。在区级层面,餐饮业主要集中在浦西中心城区,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呈现出连片分布的特征。在中心城区,餐饮业形成“一主多副”的空间形态: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南京路、豫园、淮海中路的餐饮企业高度连片,形成核心区;核心区外围,陆家嘴、中山公园、五角场、徐家汇等地区餐饮业也呈现聚集特征,这与《上海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3—2020)》所规划的城市商业中心与活动中心分布格局相符(晏龙旭等,2016)。在外围郊区,餐饮业以离散分布为主,聚集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近郊商业中心和郊区新城(镇),如七宝、莘庄、外高桥、南翔等地区级商业中心和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和奉贤南桥新城等新兴城镇。但也有一些郊区新城的餐饮业发展状况不佳,如南汇新城、金山滨海新城、崇明城桥镇等,这与其地理区位偏远、交通条件差、人口密度低有关。将餐饮业分别划分为中餐与西餐、正餐与快餐,探讨不同餐饮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图3)。结果发现,中餐和正餐均呈现多中心的集聚特征:西餐在郊区的分布极少,高度集中于内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以中山公园、徐家汇、南京路至外滩的片状地带为核心地区,呈东西向延展的空间特征。由于西餐类餐饮企业的消费水平较高,其主要集中于经济活跃的市中心;同时,由于早年中心城区建有诸多租界的历史因素,西餐在中心城区集聚的历史悠久。快餐的分布较广泛,除在中心城区连片高密度分布以外,城郊结合部的企业数量也明显较高,尤其在五角场和松江大学城等高校周边形成了密度显著较高的集聚区域。四类餐饮企业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也印证了中心地理论中的商业规模等级问题。中心城区既有西餐等高档餐饮的集聚,同时也存在快餐等大众化餐饮的高密度集中,而郊区副中心则以中低档餐饮为主。即高级别的商业中心高级与低端服务并存,而低等级的商业中心主要提供市场需求更广的低级消费品或服务。
将餐饮业分别划分为中餐与西餐、正餐与快餐,探讨不同餐饮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图3)。结果发现,中餐和正餐均呈现多中心的集聚特征:西餐在郊区的分布极少,高度集中于内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以中山公园、徐家汇、南京路至外滩的片状地带为核心地区,呈东西向延展的空间特征。由于西餐类餐饮企业的消费水平较高,其主要集中于经济活跃的市中心;同时,由于早年中心城区建有诸多租界的历史因素,西餐在中心城区集聚的历史悠久。快餐的分布较广泛,除在中心城区连片高密度分布以外,城郊结合部的企业数量也明显较高,尤其在五角场和松江大学城等高校周边形成了密度显著较高的集聚区域。四类餐饮企业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也印证了中心地理论中的商业规模等级问题。中心城区既有西餐等高档餐饮的集聚,同时也存在快餐等大众化餐饮的高密度集中,而郊区副中心则以中低档餐饮为主。即高级别的商业中心高级与低端服务并存,而低等级的商业中心主要提供市场需求更广的低级消费品或服务。3 餐饮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广州市零售业态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识别与驱动力研究[J]. 吴康敏,王洋,叶玉瑶,张虹鸥.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06)
[2]基于个体移动轨迹的多中心城市引力模型验证[J]. 丁亮,钮心毅,宋小冬. 地理学报. 2020(02)
[3]山地城市格局对餐饮业区位选择影响的空间异质性[J]. 涂建军,唐思琪,张骞,吴越,罗运超. 地理学报. 2019(06)
[4]消费社会下商业地理研究的新取向[J]. 林耿,宋佩瑾,李锐文,杨帆. 人文地理. 2019(01)
[5]广州市餐饮店分布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J]. 曾璇,崔海山,刘志根. 经济地理. 2019(03)
[6]中国地级城市餐饮业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大众点评网”数据的实证研究[J]. 夏令军,刘艳芳,刘国炜. 经济地理. 2018(05)
[7]基于Webmap的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评估方法——以上海主城区为例[J]. 陈映雪. 上海城市规划. 2017(06)
[8]西安城区餐饮老字号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吴立周,权东计,朱海霞. 世界地理研究. 2017(05)
[9]上海城市生活中心体系的识别与评估[J]. 晏龙旭,张尚武,王德,谢栋灿,陈烨. 城市规划学刊. 2016 (06)
[10]基于POI数据的广州零售商业中心热点识别与业态集聚特征分析[J]. 陈蔚珊,柳林,梁育填. 地理研究. 2016(04)
硕士论文
[1]南京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郑娜.南京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03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udianguanli/300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