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海底捞”餐厅员工敬业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09:04
本文关键词:宁波“海底捞”餐厅员工敬业度研究
【摘要】: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被世人所熟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被中外学者广泛认可的“员工敬业度”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敬业精神,也不是单纯忠诚度和奉献精神的结合。但它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制度改革方面的实效性,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但随之而来的是全社会逐渐蔓延功利、浮躁以及短视的通病。然而中国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员工工时长、工作强度大、报酬低,更加重了员工的敬业危机。本文以宁波两家“海底捞”餐饮公司为例,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向宁波两家“海底捞”餐厅的200名员工发放问卷。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整理现有中国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因素,借助国内外成型的成熟量表结合研究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工作本身敬业度因素、组织认同因素、价值认同因素和制度因素四个维度,26个问题。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最终回收185份,其中176份为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一系列验证如信效度检测、因子分析等。综合各项分析结果后表明,自我管理、职业前景、工作氛围是宁波“海底捞”餐厅员工敬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在运用恰当时,能对员工敬业度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最后,依据数据分析,得出了宁波“海底捞”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因素,并对通过分析问卷表现出的个别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本文认为通过合理授权、完善自我管理,合理晋升机制及降低工作强度,可以提升企业的员工敬业度。
【关键词】:员工敬业度 影响因素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2.92;F719.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1 绪论11-19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2
- 1.1.1 研究的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相关研究综述12-17
- 1.2.1 员工敬业度研究综述12-16
- 1.2.2 相关研究述评16-17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思路17-19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7
- 1.3.2 研究方法17-18
- 1.3.3 研究思路18-19
- 2 理论基础19-25
- 2.1 员工敬业度与相关概念关系19-21
- 2.1.1 员工满意度与敬业度关系19-20
- 2.1.2 员工敬业度与组织承诺关系20
- 2.1.3 员工敬业度与工作倦怠关系20-21
- 2.2 相关激励理论21-23
- 2.2.1 需求层次理论21
- 2.2.2 双因素理论21-22
- 2.2.3 期望理论22
- 2.2.4 三种需要理论22-23
- 2.3 中国员工敬业度影响因素23-25
- 3 宁波“海底捞”餐厅现状分析25-31
- 3.1 餐饮行业特性25-26
- 3.2 宁波“海底捞”餐厅概况26
- 3.3 宁波“海底捞”餐厅管理特色26-30
- 3.3.1 员工关怀26-28
- 3.3.2 员工自我管理28
- 3.3.3 管理制度28-30
- 3.4 宁波“海底捞”餐厅发展对员工敬业度要求30
- 3.4.1 对企业要有较高忠诚度30
- 3.4.2 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30
- 3.4.3 要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30
- 3.5 小结30-31
- 4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具体实施31-35
- 4.1 问卷各维度设计31
- 4.2 问卷内容设计31-33
- 4.3 调查研究的对象33-34
- 4.4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34
- 4.5 数据分析方法34-35
- 5 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35-48
- 5.1 样本的基本情况描述35-36
- 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6-37
- 5.3 信度分析37-38
- 5.4 因子分析38-42
- 5.5 均值分析42-44
- 5.6 相关分析44-48
- 6 宁波“海底捞”餐厅员工敬业度提升对策建议48-54
- 6.1 数据分析结论48-49
- 6.2 对策建议49-54
- 6.2.1 合理授权,完善自我管理49-50
- 6.2.2 合理晋升机制,,帮助员工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50-52
- 6.2.3 加强内部沟通,合理工作强度52-54
- 7 结论与局限性54-56
- 7.1 结论54
- 7.2 局限性54-56
- 参考文献56-58
- 附录A58-60
- 在学研究成果60-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邢海军;知识型员工敬业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88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udianguanli/588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