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绩效管理论文 >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多重问责失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5 20:35

  本文关键词: 社会组织 公共服务 多重问责失序 出处:《广西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社会组织并非圣洁物。实践表明,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可能存在降低服务质量,违规使用资金等失范行为。对此,为确保公共服务绩效和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构建多元问责网络。但是,当不同的问责主体根据自身的问责偏好,通过不同的问责方式对社会组织进行问责时,使社会组织难以应付,导致组织功能紊乱,破坏组织的建设,最终造成“多重问责失序”。所以,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多元问责网络中,为实现有序问责,问责偏好与组织使命越吻合的问责应优先得以实现。当然,各问责主体应当提出与公共服务绩效和组织成长相关的问责要求,避免给社会组织带来多余的负担。然而,当前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多重问责状态并非理想,呈现一张病态的问责网络——“多重问责失序”。由于问责主体地位及其不平等,问责优先性措置,导致问责主体协同不足,问责合力发挥不强;问责过程,目光短视,过于迷恋经济效益,导致问责异化,束缚了社会组织的发展;问责结果仅为了展示短期获得的“成功”,忽略问责的目的是促进组织成长。问责本质上是治理工具,是为实现公共服务目的和促进组织成长的工具。所以,为确保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有效性,使受益者真正得以普惠,必须实现多重问责的有序性,从而形成有效的问责合力。对此,本文认为必须明确问责的目标和原则,避免与服务绩效和组织使命无关的多余问责;建立权威性的评估标准,完善社会组织的评估机制,确保评估程序公平、结果公正;拓宽问责渠道,强化受益人问责,营造良好的社会问责氛围,促进多元主体协调问责;建立共同的问责愿景,实现多元问责的无缝隙对接;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内部问责机制,提高社会组织的回应效率,以免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应付不同的问责。
[Abstract]:Is not the holy thing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to undertake public service may reduc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illegal use of funds anomie behavior. In this regar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 service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we must build multiple accountability network. However, when the different subject of accountability, accountability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references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through different accountability accountability,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to cope with, leading to tissue dysfunction, destroying th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resulting in "multiple accountability disorder". Therefore, multiple accountability network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undertake public service, to achieve the orderly accountability, accountability preference and organization mission more consistent accountability should be achieved. Of course, the subject of accountability should be put forwar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 service and organizational growth related accountability requirements, to avoid social organizations bring extra The burden. However, the current social public service organizations to undertake multiple accountability is not an ideal state, showing a morbid accountability Network -- "multiple accountability disorder". Because the subject of accoun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status inequality, priority processing, resulting in lack of coordination of accountability subject, accountability synergy is not strong; the accountability process, short-sighted, overly obsessed with economic benefits, resulting in the accountability of alienation, constraint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ccountability in order to obtain short-term results only show "success", ignore the purpose of accountability is to promote organizational growth. Accountability is essentially a management tool, is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public service and promote the organization the growth of the tool. Therefore,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undertake public service, the real beneficiaries can be ordered to achieve multiple inclusive, accountability, to form effective accountability efforts. In this regard, it must be clear Ask the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responsibility, mission and service performance and avoid redundant organization independent accountability; establish a authoritative evaluation standard, improve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ensure that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procedural justice, accountability and justice; broaden the channels, strengthen the accountability of the beneficiary,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of accountability,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accountability; accountability to establish a common vision, to achieve a seamless docking multiple accountability;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internal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s, improve the response efficienc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so as not to spend more time and energy to cope with accountability.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建芳;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途径[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刘世荣,田华;创建学习型组织 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3 梁文平;梁刚;霍占良;;“学习型组织”让你活出生命的意义[J];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10期

4 ;组织学习讲规矩 查找问题下真功 推进整改求实效[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年S2期

5 苏美霞;;关于中小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思考[J];领导科学;2010年20期

6 彭赓,李敏强,寇纪淞;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年12期

7 ;四种误解影响学习型组织创建[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36期

8 于路;对创建学习型组织长久生命力的几点思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民政部召开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表彰暨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J];社团管理研究;2010年03期

10 ;创造性推动组织学习[J];现代国企研究;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勋亮;;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关系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杨建锋;;组织学习的影响因素整合作用模式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罗慧;万迪f ;仲伟周;柴国荣;;信息技术与组织学习关系的理论综述[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李正卫;池仁勇;;组织学习的动态性与后起企业的动态组织学习[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5 吴志超;;构建学习型组织 提高企业竞争力[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孙利辉;尚玲;马岩鹤;;产品创新过程中组织学习的障碍因素研究:案例研究[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和金生;张雄林;;组织学习与决策分析[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于海波;方俐洛;凌文辁;;组织学习及其作用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汪江;;美国企业大学的组织学习角色与形式[A];中国领导人才的开发与管理——2012中国领导人才论坛暨第三届党政与企业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选集[C];2012年

10 徐炜;;高科技企业的组织创新[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寿林 乔有林 时修艳;学习型组织,企业发展的优先选择[N];江苏经济报;2005年

2 祁茂林 熊炬;王老吉大力创建学习型组织[N];民营经济报;2005年

3 张小明;走出学习型组织的误区[N];组织人事报;2003年

4 吴贵明邋何燕珍 黄玉清 林永基;创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N];福建日报;2007年

5 齐立强;创建学习型组织 实现企业持续发展[N];国家电网报;2007年

6 记者 刘伟;市总工会组织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N];咸阳日报;2009年

7 聂辉;市委办迅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N];佳木斯日报;2012年

8 金吾伦;谈谈“学习型组织”[N];光明日报;2002年

9 莫小平;试论创建交通征稽系统学习型组织的途径[N];湖南经济报;2003年

10 ;与学习型组织大师圣吉面对面[N];经济参考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湘;研发开放度与组织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2 原献学;组织学习动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隋静;组织学习的原理、实施体系及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邱奇;基于多Agent系统的企业组织学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李q,

本文编号:1463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1463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4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